“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熟悉的歌谣回响在耳畔,昔日的小孩已长大。新年将至,年味越来越浓,蒸花馍是每年过年还一直延续至今的年俗。
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方农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还没迈进小康社会。逢年过节才舍得吃肉的年代,对过年有着一种兴奋的期盼!印象最深的一项年俗就是蒸花馍,从奶奶那辈传下来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花馍艺术给新年增添了不少趣味。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记忆中小时候,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我们家一般在腊月二十六前后几天整花馍,妈妈蒸花馍前一天会发一大盆面放在温暖的地方,(把炕烧热,把面放在最热的地方)。第二天要早上5点多起来开始忙活,会喊上奶奶,爷爷,三叔,三婶,还有左右的邻居过来帮忙,蒸花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家尺四的蒸馒头专用大蒸锅要蒸三次。
妈妈蒸花馍是跟着奶奶学的,奶奶的手很巧,蒸的花馍惟妙惟肖,有“馄饨馍”,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有“吉利糕”,寓意吉利吉祥,这个很有特色,吉利糕的制作是一层面,一层枣,一般会有五六层的样子,最顶层会放一只很巧的小鸡形状的小花馍,“吉利糕”蒸出来不会马上吃,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那天吃掉这个花馍;“银子盆”、“银子翁”,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除了这些,奶奶还会捏一些好玩有趣的花馍,模仿一些动物的形状捏出的花馍,活灵活现的“盘蛇”,雄赳赳的“大公鸡”,威风凛凛的“老虎”,憨态可掬的“老牛”,活泼可爱的“小狗”,还有摇着尾巴的“鲤鱼”。还有爸爸创意出来的一些花馍,取名“双眼瞪”,是把花馍“蛇”多加了一颗枣改造出来的一种花馍样式。就像一个个面点造型大师共同完成了一场花馍的盛宴!
从奶奶那代做的花馍惟妙惟肖,到妈妈那代做的花馍尚可观赏,再到我们这代,几乎不太会了。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过年越来越没什么意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过年可以吃到的美食,现在平时很容易就吃到;以前过年才会买新衣服穿着过新年,现在是去到商场看到喜欢的随手买下。
确实,在物质上很难区分出过年跟平时的区别,唯有一些延续下来的年俗可以区分,而这些手艺却在逐渐失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跟流传。
现在很少人会自己蒸馒头了,大街小巷随处可买,花馍的手艺也在慢慢失传。今天妈妈在蒸花馍的时候,问了一句,你会蒸花馍吗,我说不会呀。妈妈问,你想学吗;我随口回答,可以呀。跟着妈妈的样子,很快就学会蒸了几个“馄饨馍”。花馍也是很容易学会,我要把蒸花馍这项手艺学会,流传下去,过出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