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计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④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⑥人,故无弃人⑦;常善救物,故无弃物⑧,是谓袭⑨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注释:

①辙迹:车轮转动时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玉石上的斑痕,引申为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人计算时使用的工具。

④关楗(jiàn):关门的木闩(shuān)。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⑤绳约:用绳索捆绑,亦比喻拘束、约束。

⑥救:阻止,制止;挽救,帮助。

⑦弃人:无用之人。

⑧弃物:无用之物。

⑨袭:承袭,含藏,保持。

⑩资:取资、借鉴之意。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长于言谈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借助于筹码;善于关闭门户的,不用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使人尽其才,因而没有无用之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而也就没有无用之物。这叫做藏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借鉴。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使是聪明人,也会变糊涂。这叫做精微玄妙的道理。


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此外,老子还进一步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作了发挥,强调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则“虽智大迷”。

文中,善行可以理解为善于行走、善于行动、善于做事。善于做事的人,不求彰显、不求扬名、不求立功,不需要也不在意是否能够留名,更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把柄。善行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高明的、自化的、无形的,自然就不会留痕迹。

善言无瑕谪似乎说得有些绝对,因为只要是说出或写出来的“言”,就难免没有瑕谪。可以说,没有瑕谪的“言”是不存在的。所以,英国人认为“沉默才是金”,而老子自己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此,我们大可将“善言”理解为不言或少言。

老子还认为,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皆有其用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对于不善的人,不加鄙弃,既要劝勉、诱导他,也要以其不良行为作为鉴镜,避免重蹈覆辙。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看问题,不可浮皮潦草、粗枝大叶,亦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可妄自尊大,恃才傲气。

这不仅是对执政者说的,也是对每一个社会精英的要求。他们应当做到民胞物与,应当不抛弃、不放弃一人一物,应当善用人、物之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深刻的、内隐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得到拥戴,受到欢迎和热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