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爱无声告白,可我读出了无声的谴责-读伍绮诗《无声告白》

这本书从一开篇就十分吸引我,看到最后我不自觉的陷入思考,难过得有些难以自拔。

《无声告白》<美>伍绮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在我看来更应该叫做无声谴责。

故事从中美混血儿莉迪亚的死开始,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移民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16岁的莉迪亚,她为什么会死?意外、自杀、谋杀?

我带着疑问看完整本书,最后得出让我难过的结论——她死于对父母的爱。

最让我感到难过的并不是她死了,而是因为她带着“想要改变自己,活出自己”的强烈意志,走向死亡。

有时候,死亡可能不是意外、不是自杀,也不是谋杀,而只是命运的一场捉弄。


母亲想要莉迪亚与众不同,父亲希望她融于大众。她在努力满足父母的矛盾期望中,失去了自我,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小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给她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在她幼小的内心里,她坚信只要听母亲的话,她就不会离开了。从那之后,她成了母亲梦想的延续,她学习母亲希望她学习的课程,做母亲希望她做的事情。她没有朋友,甚至拒绝朋友,因为她只要妈妈就够了,妈妈开心最重要。

她明白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交更多的朋友。于是她每天拿着电话,假装在与朋友聊天,其实电话那头只是盲音。

然而知道这一切的,只有哥哥内斯和安静到会让家人忽视的妹妹汉娜。

哥哥知道这一切,理解了她的付出。他给了莉迪亚坚持下去的力量。

只是伴随成长,她终究会对这一切感到厌倦和不满。于是她开始和哥哥最讨厌的少年杰克约会。杰克是个放荡不羁的少年,但他依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对她说“我至少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也正是杰克让她醒悟到,她可以选择跳出父母的期望,做真正的自己。


当莉迪亚看到内斯的哈佛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第一时间竟然是将通知书藏起来。因为她无法一个人承受父母对她的殷切期望。

在内斯去哈佛体验那一周,她迷茫无助。每天期待内斯的电话,可他没有打回来。当她打过去后,醉酒的内斯烦躁的挂了电话,这让她意识到,未来的一切,她必须自己面对。

她想到杰克的话,她决定要做回自己,她相信自己一个人可以改变这一切。

当初她溺水时,事内斯拉了她一把。她想在没有内斯的时候,她一个人也是可以的。


于是在一个黑夜,她走到当初那个溺水的湖边,坐船到湖心,她想,没有内斯她也可以游到对岸的。她想,自己游到对岸,就告诉内斯,她自己一个人也可以面对这一切,她也会告诉杰克,她知道只要什么,并且会替他保守他喜欢内斯的秘密。

但是,莉迪亚不会游泳,她最终带着坚信可以改变自己的意志,沉入了湖底。


有时候,父母或他人饱含爱意的期待,往往是扼杀孩子未来的刽子手。

别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品,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我说的无声告白,更应该叫无声谴责,是因为莉迪亚永远都不会大声的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她只会用最“简单”的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当爱变成压迫,告白也会变成谴责。

可莉迪亚的死,让我们看到,父母(他人)之期待,有时候会成为一个人的桎梏。有些事,注定摆脱不了,有些想法,不是努力就会有我们想要的结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然而,现实中这往往很难做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帮你读书系列《无声告白》 全书15万字,本文5300字,帮你节省阅读时间10小时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
    fe3654babd41阅读 6,457评论 1 5
  • 这大抵是一个没有任何悬念、没有任何转折,平淡地仿佛一眼就可以看到结局的故事。但越是这样的故事,越是值得一看。因为它...
    吴玉纯阅读 6,130评论 1 5
  • 莉迪亚,当她想明白了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她想重新来过,却不知道人只有这一世而已。 女主玛丽玲是一个极有...
    天蓝槑Ln阅读 3,349评论 5 2
  • 原XML格式如下: 要将它转换为如下的格式: 百度了好久,网上都没有XML添加父节点的例子,最初想用最笨的方法一个...
    NullPointerE阅读 7,231评论 6 1
  •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伤害和眼泪才能听到最真的情话获得最真的幸福?对他的感觉还不错,但是也有很多担心和害怕,经历这么多,...
    此处有危险请远离阅读 72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