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合集】202509班:阴雨天里的小幸福,一闪一闪亮晶晶

乐绪卉:月光下的思念
晚风从耳畔呼啸而过,我坐在摩托车后座,紧紧攥着衣角。路灯的光晕在速度中拉成流线,像时光一样抓不住。路旁的树影连成一片黑墙,隔开了我与从前的世界。
抬头,月亮正悬在窗前。那样亮,亮得轮廓都模糊了,像记忆中母亲逐渐淡去的面容。
忽然想起那个夜晚,我也这样指着月亮。母亲轻轻按下我的手指:“不能指月亮,会割耳朵的。”我不信,觉得这定是哄小孩的谎话。她却不恼,只是拉着我到阳台,指着那轮清辉说:“你看,月亮在看着我们呢。指它不礼貌,就像指着别人的眼睛。”
后来啊,后来她就病了。那个下午,我趴在阳台的椅子上写作业,她坐在旁边听着我絮絮叨叨讲学校的事。听到有趣处,她会轻轻笑;听到不喜欢的部分,就皱起眉头。我惦记着没写完的作业想回屋,她却拉住我:“今晚月色这么好,陪妈妈多看一会儿。”我不情愿地指着月亮想说什么,她又一次按下我的手:“不能指月亮,记得吗?”那时我觉得她太固执,明明自己都病得那样重了,还守着这些老规矩。
直到她离开后的某个夜晚,我独自在阳台,无意间指了指月亮。忽然耳边一阵刺痛——不是真的被割,是心被记忆割了一下。那一刻我才明白,她不让指月亮,是怕我孤单时无人提醒;那些看似无稽的传说里,藏着她最深的牵挂。
今夜我又望向这轮明月。母亲,若明月真能寄相思,您可曾收到?我终究学会了不指月亮,却再也触不到您按下我手指的温柔。那些您坚持的老规矩,如今都成了我珍藏的遗物。
若时光能绕回来,我定不会急着回屋写作业,定会陪您看尽每一个月的圆缺。
今晚,我到阳台上去。
等月光如您的手,轻抚我肩。
【自我评价】一类文借“指月亮”的民间传说承载深切思念,意象独特,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细腻传神,从不解到领悟的情感转变自然动人。语言诗化而不失质朴,结构圆融,结尾余韵悠长,堪称佳作。
孙梦婷树影里的童年
夜深人静时,我常倚在窗边。窗外小径幽静,仅容两车交错。就在这寻常的夜色里,一株细弱的树苗蓦地牵住了我的视线——它在月光下摇曳的姿态,多像记忆深处那棵枣树婆娑的身影。
儿时家住一楼,书桌紧挨着窗。窗外伫立着一棵年迈的枣树,粗壮的枝干撑起一片苍穹。盛夏时节,繁茂的枝叶将阳光细细筛过,在我的作业本上投下斑驳光影,如同打翻的万花筒,流光溢彩。那时的我,总把书桌当作冒险的乐园。胶水涂满手背,待干透后小心翼翼地“撕皮”;河滩捡来的鹅卵石,被我涂抹成想象中的星空;废纸、剪刀与墨水,在我手中变成自称“智能发明”的玩具。这些稚拙的创造,在树影摇曳中闪闪发光。
更爱的是在枣树下度过的时光。蹲在盘虬的树根旁,看蚂蚁列队远征,能数上整个下午。秋风起时,最期待和父母一起打枣。细长的竹竿轻轻一抖,红玛瑙似的枣子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在泥土上跳跃。我忙着在落叶间寻找最红的那颗,顾不得擦去泥土就塞进嘴里,清脆的甘甜至今仍在舌尖萦绕。
如今,窗前这株稚嫩的树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着记忆深处的召唤。老枣树的影子在我心中晃晃悠悠,将那些斑驳的快乐重新拼凑。
原来,童年从未远去。它只是化作树影,在每个寂静的夜里,悄悄爬满我的心窗。
自我评价一类文。本文以“树影”为线索贯穿今昔,意象选择精当。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将视觉的光影、触觉的“撕皮”、味觉的甜枣巧妙融合,营造出浓郁的童年氛围。结构圆融,由眼前树苗自然引出回忆,最终回扣现实,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语言诗化而不失童真,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沉的情思,展现了从具象回忆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马霖轩:明天,和更勇敢的自己碰面
运动会的秩序册在我手里攥了三天了。100米、引体向上、跳高——三个项目像三座沉默的山,压在心上。
课间的单杠前,总围着三三两两的同学。有人轻轻一跃,双手握杠,身体像装了弹簧般上下翻飞,十个引体向上轻松完成。而我呢?体育课上试过无数次,手掌才触到冰冷的铁杆,不过三秒,整个人就像被抽走了筋骨,狼狈滑落。明天,轮到我了怎么办?
更让我恐惧的是跳高。那根细细的横杆,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我连它究竟有多高都不敢细看,更别说想象自己如何助跑、起跳、越过。闭上眼,全是自己绊倒绳子、重重摔进沙坑的画面。越想,心越乱;越想,脚步越沉。
“没准,我真的会搞砸。”这个念头在夜深人静时格外清晰。
可就在辗转反侧时,另一个声音悄然响起:就算真的搞砸了,难道就要临阵脱逃吗?
不。明天,不过是一场尝试。哪怕我是跑得最慢的那个,哪怕我跳得狼狈不堪,至少——我站上了赛场。输赢之外,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等着我:那个敢直面恐惧、敢在众目睽睽下展现不完美的自己,那个即使双腿发抖也要纵身一跃的自己。
原来,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恐惧,依然选择出发。
明天,我不为超越谁,只为在起跑线前、在横杆下、在人生的每一个赛场上,与那个更勇敢的自己,用力地碰面。
自我评价】一类文。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从焦虑到接纳的转变自然深刻。结尾升华主题,语言凝练有力,展现出少年在成长中珍贵的自省与勇气。
何明月:一张纸不能折七次
放学铃声刚落,妹妹像只受惊的小鹿冲进我的房间,神秘兮兮地晃着手中的纸片:“姐姐!我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她故意拖长尾音,眼睛亮得像两颗黑葡萄。“什么秘密?”我放下手中的笔。只见她将纸对折数次后,得意地宣布:“这张纸最多只能折七次!”
“七次?怎么可能!”我不以为然地皱起眉头,把叽叽喳喳的妹妹推出了房间。
然而那句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写作业时,那些数字和公式都变成了飞舞的纸片。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折痕,我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亲自验证。
从书桌抽屉取出最薄的作业纸,我小心翼翼地开始对折。第一次、第二次,纸张顺从地屈服;第三次、第四次,它开始微微反抗;到了第五次,纸张变得像块倔强的小石头,需要用力按压才能成型。当我尝试第六次时,纸团已经硬得像块压缩饼干,任我如何用力,第七道折痕始终无法出现。
我不服气地换了一张面巾纸。柔软的纸巾像云朵般听话,可折到第六次时也变成了紧实的小方块,再也无法对折。望着桌上两个“失败”的纸团,我忽然理解了妹妹的发现——原来薄薄一张纸里,藏着如此深刻的数学奥秘。
夜幕降临,台灯下的纸团投下交错的阴影。我轻轻抚平那些折痕,在日记本上写下:明天要去查资料,一定要解开这个谜题。或许每张纸都住着一个倔强的灵魂,拒绝被折叠七次的命运。
自我评价一类文。本文以生活实验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刻画,将简单的折纸过程写得跌宕起伏。比喻新颖贴切,结尾的哲思升华使文章余味悠长,展现了观察生活、探索真理的可贵品质。
吴思仪那只叫“毛豆”的猫
我似乎是喜欢猫的,只因它那双眼睛——凡是我所见过的猫眼,都像夜明珠般闪烁着灵动的光。
“毛豆”来到我们家,恰逢姐姐考研上岸。妈妈将它抱回来时,它怯生生地探出脑袋。那是只布偶猫,蓝宝石般的眼睛清澈见底,白绒绒的爪子像刚出炉的棉花糖,蓬松的尾巴总优雅地翘着。最难得的是它温顺亲人,连一向挑剔的妈妈都连连称赞。
妈妈为它置办了精致的猫笼、进口猫粮、膨润土猫砂。可惜家里养了鸟,毛豆只能暂住店里。那一周,每天放学我第一句话总是:“毛豆今天吃饭香吗?”妈妈总抱怨它太黏人,长毛沾得到处都是。可抱怨越多,我的期待越深。那七天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终于盼到周末,我箭一般冲进店里。毛豆正蜷在猫爬架上,见到我,它轻盈跃下,用脑袋蹭我的裤脚,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满足声。我把它搂在怀里,感受它温暖的颤抖。可这幸福太短暂——下午妈妈就说要送它去老家。
去老家的山路蜿蜒曲折。毛豆安静地伏在爸爸脚边,蓝眼睛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车上有人说:“这山路还是这么陡。”我突然为毛豆难过起来——它的猫生,是否也像这崎岖山路般坎坷?
分别时,它被塞进陌生人的怀抱,发出细弱的呜咽。我当场发了脾气,大人们却笑着说:“不就是一只猫吗?”可我记得,当我们转身离开,那双蓝宝石眼睛里滚落两行清泪。
后来它又被转送他人。妈妈提起时云淡风轻,我却永远记得那个午后——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它雪白的毛发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我曾天真地以为,它会陪我走过整个青春。如今才懂,有些相遇注定是生命中的流星,虽转瞬即逝,却照亮过某个时刻的夜空。
自我评价一类文选材真实动人,情感细腻饱满。以猫眼起笔,以流星作结,结构圆融。细节描写尤为出彩,将短暂相遇写得刻骨铭心。若在语言凝练度上再下功夫,会更显隽永。
刘兴昊窗帘后的相遇
教室的窗帘,在我眼中从不只是遮光的布——它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坐在第四组第三排,我与它仅一步之遥,也因此得以窥见那些微小而动人的相遇。
第四节课下课铃响起,我起身时不经意带开了窗帘。一只果蝇正困在玻璃上,翅膀在斜射的阳光中泛着虹彩。它那么小,却那么执着地寻找出路。我轻轻推开窗,它迟疑片刻,终于振翅而去,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明亮里。
下午上课前,同桌拍拍我:“快看,你的窗帘又变魔术了。”我回头,一只翠绿的蚂蚱正站在窗帘褶上,触须轻颤。我假装伸手,它敏捷一跳;再伸手,它便纵身跃出窗外,像个熟练的跳水运动员。
这些不期而遇的客人教会我许多——果蝇的执着、蜜蜂的坚韧、蚂蚱的灵动。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使者,透过这方布幔,为我打开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
如今我明白,这“百变”的窗帘之所以神奇,不是因为它真能变出什么,而是因为它教会了一颗心如何去温柔以待。当阳光再次透过缝隙,我仿佛又看见那些小小的身影——它们来过,停留过,然后带着我的祝福,飞向属于它们的天空。
自我评价一类上选材独特,以窗帘为线索串联起三个温暖片段。描写细腻生动,善用比喻,将与小生命的互动写得充满画面感。结尾自然升华,由物及心,展现了对生命的关爱与对善的坚守,情感真挚动人。

小确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