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把之前在微信公众号上零散的文章搬到简书上来,此文是写于2016年夏季】
今天去超市购物,在超市门口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
一位妈妈在陪小孩玩儿投币的游戏机。
小男孩看着那一个个陆续跳出来的小人儿,光顾着开心了总是敲不中。小孩妈妈估计是在旁边看着急了,以迅速的手法敲重了每一个目标物体。
我发现小孩开心营造出来的光环,逐步开始缩小。
乐呵的脸蛋开始变得迷茫和无助。
于是我想跟这位妈妈聊聊小孩的感受
妈妈的目标是击中靶子,而小孩的目标是在看着一个个小人儿没有规律的跳动中感受人与物之间的奇妙互动。
而这位妈妈剥夺了小孩的独自参与和挑战的权利
小孩并不需要妈妈来帮他完成这所谓的的任务
而他也还没学会如何有效的组织外界(尽管此时是他的妈妈)的介入,于是无助和迷茫感产生。
按照行为习惯的发展规律,如果此类行为重复产生。
小孩在接下来的处理事件过程中会认为,一个人是完成不了一件事情的。必须有外界加入,就算它就是一个人玩的游戏。
这位宝宝我估摸着应该是2岁左右,正好是独立性形成的最佳时机。在此附上艾森克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供参考。
在人的发展阶段中,我们最不能做的就是剥夺一个个体该享有的基本发展权利,毫不夸张的说,人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逆的。
若在合适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剥夺了小孩的独立性,形成了不是基于信任的依赖感。就必须要去接受小孩长大后各种看似无理的依赖表现。
为何需要培养小孩的独立性,因为小孩不是你。
他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作为个人的所有权利和责任。
而父母只是一种具有18岁之前的抚养义务的亲密关系。
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根本性来讲,要改变的是父母。
核心是父母的界限感,这也是重点家庭的痛苦之源。
为了更好的明确界限,需要先明确一个概念。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
自己的事儿: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别人的事儿:只需要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
老天爷的事儿: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生在平穷的家庭,就要学会简朴的生活。
我们之前都是习惯了重亲情和联结,而缺乏界限感。
特别是在6岁之前属于游戏阶段的小孩,我特别提醒,
单人游戏让他独立完成,多人游戏做好你的角色分内事儿就好。
孩子绝不比你笨,他的机智和学习能力足够面对他所遇到的环境了。
作为父母的您,请学会stop,shut up 。
学会尊重小孩,尊重您自己的角色!
美好也正源于我们都清晰的知道在不同的场景里,该扮演的角色和分工。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