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来“简书”已经书写了整整20天了。
写了15篇文章,共计19094个字;
被51个专题收录,其中1篇被首页收录;
得到445个喜欢、68块赏钱;
有257个粉丝、2235个积分、3000次以上阅读
……
其实,认识“简书”一年多了,但是由于俗务缠身,一直没能动笔。直到年轮走进2018年时,我决心开始与简书“结亲”。因为,我早就计划为书写梦想来一次坚毅的远行。
好在以前经历过一些类似于坚持写作的事,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养成了一种稳定的习惯,所以对于在简书上书写,我倒不担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问题。
这个“不担心”还得从大约十年前开始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南昌学习时,聆听了一位北大教授、“海龟”博士的演讲。他现身说法、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历史、讲故事……
我竖起耳朵听,没有在笔记本上记一个字,但是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我基本全记在脑海里了,甚至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最好的演讲确实是“三声”:一是鸦雀无声;二是热烈掌声;三是开怀笑声。那一刻,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同龄人,我和他的差距太大了,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件事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人呐,一不小心,就会轻而易举养成一种自以为是的坏习惯,往往还以为是自己的个性。好的话,碌碌无为而已,不好的话,一命呜呼则罢。日积月累,消极堕落到底时,想要扭转,难上加难,甚至难受的像割肉一样钻心的痛。
就拿我来说,在16年前刚上班时,基本过着不动身子也不动脑子的慵懒日子,一不小心几年过去了,身体在“劳累”中打不起精神,灵魂在“颓废”中没了主心骨,还装模作样玩潇洒。
从南昌回来大约一个月后,我开始“读书—思考—再读书”了,尽管这种改变很痛苦,但我还是坚持读了几本书。有一次,遇到了《曾文正公全集》,被大儒的治学、治家、治军、治国思想和方略深深吸引,立志学习曾国藩的努力“自概”和积极“守阙”。
读完后,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能之辈,总是为自己的懒惰或清高找借口,而且最终会花大价钱为此买单。
正如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用大白话说就是:天底下,从古至今,一个人如果很平庸,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ta很懒惰。天底下,古往今来,一个人如果总吃亏,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ta很骄傲。
如果一个人不懒惰,肯定不会平庸;如果一个人不骄傲,绝对不会吃亏。
31岁那年,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模仿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我给自己定了小小的两条:每天读书,每天思考,而且坚持到底,同时把孔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运用到实践中。。
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书,每月最少读两本书。这是一个简单哲学原理,量变引起质变;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法,先从300页左右的书读起。因为我记得林肯说过:“我这个人走得慢,但从不后退。”
一年下来后,读了二十几本书,主要是儒家经典著作,文史哲都学了不少不少。那天,泡了杯茶点了支烟,看着春天,回味这一年,我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不敢说质变了,但可以负责任的说,量变达到了相当的数值。
如此,习惯成自然,读书和思考成了常态。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姑且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几年下来,感觉自己总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于是乎,每天拿出草稿纸,开始“一字悟”,就是每天想出一个字作为主题,然后用不超过50个字阐释这个字,坚持了将近一年。不敢说信手拈来,但基本不担心码字了。
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能写是好事,但也要能说。开干吧,花了几千块钱付费下载了1T的视频课程,大多数是关于沟通、演讲的。印象最深的两个人,一个是李真顺,一个是殷亚敏,李真顺的《张口即来》和殷亚敏的《口才百炼成金—管理者21天提升当众讲话魅力》深深吸引了我。
我每天跟着视频课程一字一句模仿三小时,练声练形炼神,直到精疲力尽时倒头就睡。天亮时,首先打开视频,再去挤上牙膏、弄湿毛巾,来到电脑前面,边看边洗漱。记得那年老婆出国了,妈妈来陪我,首先是妈妈说“你疯了吗?”我说“人不疯,不成功”;其次是老婆打来远洋电话,很诧异地说:“是你吗?怎么声音不像?”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都半年了,爷现在在学习‘练声’”(说明一点,我俩在家互相给对方当爷)。
后来,我也不愁说话、演讲、报告……了。
无意标榜什么,只是陈述一个现象:在“马上行动”和“永不放弃”这八个字面前,再大的困难似乎都是纸老虎。只要能把曾国藩“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精神内化为行动,定会化腐朽为神奇。
《论语》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大概是说,信念(信仰)比什么都重要。
拿破仑遗言:“我曾经统领百万雄师,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经横扫三大州,如今却无立足之地 。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寸土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亿万人心中 。世上有两种武器:信仰和利剑 。短期内,利剑可凌驾于信仰之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从长远角度看,天道的信仰必将打败利剑。 ”
两千多年前,孟子也豪情满怀地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往矣”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理想去拼命,才算这世上真英雄。昨天,今天,明天,皆是如此。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讲到,“理性的真正特征在于能动性,它的目的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追求,也许失败更能表现理性的精神,因为即使在明显无望的情况下,理性也不会丧失达到这样的境界: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虽然我不知道我能得到什么,但我必须积极行动。”
这种追求与行动,很不容易,要抛弃很多,要改变很多,要重塑很多,要让自己的气质,变得跟大多数人截然不同。
简书,于你于我,亦如此。既然已经迈开了这一步,开启了追求写作的征途,我就一定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在简书里一直深耕下去,因为写作是兴趣,也算是优势。
事实上,从把第一个字写在简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才情、热情、人情留在简书里。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我爱简书的简简单单。
有一种遇见,叫相见恨晚;有一种遇见,叫久别重逢;有一种遇见,叫坚守终生!你好,简书!
天雨大,不润无根之木;道法宽,只度有缘之人。简书,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