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牌匾览胜
附:琉璃厂历史资料
琉璃厂荣宝斋是一个品牌,是一个文化的品牌,是北京经营书画的品牌。北京市是文化中心,书画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北京专门做书画市场的,做得比较有历史的就是琉璃厂。琉璃厂东街西街,一眼望去,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画廊和经营文房四宝的牌匾,实际上这些牌匾最能体现这个市场的特色,它的文化含量很大。我们看这些牌匾,会有许多联想,会有很多感慨。总的来说,牌匾越老写的是越好,看看下面这些牌匾,你就明白好的书法给人的印象有多深。
郭沫若的题字最多,他写的字还是有点俗气。但题的牌匾还是很大气,在琉璃场占有一定分量。
其他的有几块名匾,在琉璃厂很耀眼。
近些年一些名家写的牌匾,有些还是很好,如启功的,赵朴初的,沈鹏的,王镛的,功力还是很深厚。
启功的字题牌匾还是很好,北京其他地方也很多。
赵朴初,沈鹏,欧阳中石的几块牌匾也可以。
王镛的牌匾还是很好,可以流传。
什么叫文化的积淀,琉璃厂的牌匾就是文化的积淀。好的牌匾是历史,里边还有很多故事,是让人学习的典范。
还有几块牌匾也很有看头。
剩余的就有些差,最差的有三个,刘大为,杨晓阳,苏士澍,这都是主席级的,现在的人都看不上,何以流传后世。像范曾,范扬的题字,看似有些特色,实际上还是不上品的。有些人想借势扬名,我想也没这么容易。
琉璃厂还有很多关于牌匾的笑话,不是传说是笑话,为了弄点钱,什么大话都敢写上去。
附:
北京文玩市场琉璃厂为何会名声远扬?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雷晓凡
北京著名景点、文化聚落琉璃厂之所以名扬四海,多半是由于经典电视剧《琉璃厂传奇》当年的热播。那么,现实中的琉璃厂究竟是一方怎样的神奇土地?它又有着怎样传奇的历史演变?为何会在全国文玩市场中名声大噪?
今天我们祖国的首都是北京市,而古代中国北京地区是很晚近才作为国都登上历史舞台的。自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开始,北京成为政权中心。今天琉璃厂琉璃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延寿寺街,西至南柳巷、北柳巷,全长约400米,宽约8米。1926年开辟南新华街后被分为东西两部分,1965年分别命名为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这片地区,也是在辽代开始发展起来形成村落,当时称之为海王村。至明代时,工部下属共有五大厂,分别为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琉璃厂。明成祖朱棣辛苦经验北京,后来迁都北京后,在此地设立琉璃厂,琉璃厂的名字自此得以确立。
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后,将北京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外地官员、举子从南方各省来京,多由外城广安门入城,就近居住于宣武门外一带,因此琉璃厂附近逐渐成为文人汇集之地,自发形成了古籍、书画、文物市场。此外琉璃厂内有土台,可以登高远眺,附近有金鱼池、孙公园等名胜,因此也成为外城游赏胜地之一。乾隆年间,琉璃厂的各处琉璃窑被迁往西山门头沟,外城居民即以原琉璃厂所留空地和神祠为依托,逐渐形成集市。编纂《四库全书》时,全国珍贵图书汇集北京,荐书者和编书者多居住于宣南,所以自此开始,琉璃厂大街成为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街市,附近空地则仍为庙会场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日,北京附近乃至于全国各地的著名字号均会来到这里进行交易,各种奇珍图书、文玩古董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进入晚清,清廷在琉璃厂建工艺品陈列所。清末民初,琉璃厂被规划为永久性商业街。《鲁迅日记》曾记载,1917年12月23日:“上午同二弟往留黎厂买孔庙杂汉碑七枚”这里的“留黎厂”就是咱们今天熟悉的琉璃厂。
进入近现代,琉璃厂随同祖国历经沧桑。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领北平后,琉璃厂逐渐萧条。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许多老店陆续消失。至1960年代,琉璃厂已经成为普通街道,仅保存了中国书店(邃雅斋)、荣宝斋等门市。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琉璃厂古文化街”,在琉璃厂东街和西街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并将其划为步行街。厂甸庙会于1963年中断,2000年恢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