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二三)
扬州为盐贾所居,风尚侈靡。崔尚书应阶诗云:“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郑板桥诗云:“千家生女先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
崔应阶,字吉升,,号拙圃。江夏人。荫生,授通判,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迁左都御史。工诗文,嗜古琴。有《拙圃诗草》、《研露楼琴谱》等著作存世。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所谓“扬一益二”,就是唐代对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今成都),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奢靡之风,未必人人喜欢。故崔应阶诗“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巧妙借用了扬州境内地势平坦无山,而长江对岸的镇江则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特点,讽刺了扬州的庸俗。而郑板桥的诗,更是通过对子女的教育及不事农耕的习俗,对扬州奢靡之风进行了精确的描绘。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没有对扬州地形的深入了解,没有对扬州习俗的细致观察,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诗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