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个人存在”理解的变迁
1.个人存在的本质
什么才是“个人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都是事物存在的证据。无论是死物(桌子、茶杯、书本等),还是活物(植物、动物、细菌等);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死物、生物),还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到的事物(空气、阳光、声音等)都是具体存在着的事物。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我们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事物,也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就是自出生就存在着的——即人的“自在性”。可是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我们的“个人存在”与桌子、茶杯、书本、空气、阳光、声音等死物有何不同?与植物、动物、细菌等活物又有何不同?
人类来自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完全是一些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即使动物的活动,也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只是依靠本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但是人类是唯一有目的,有意识的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能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确立为之趋赴的目的,进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去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创造的属性,也即“自为”的属性。人的“自为”属性导致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自为性”是个人存在的本质,也是个人和其他自然界的“死或生的事物”根本性的区别:即“个人存在”的本质在于自觉能动的创造,想要创造就必须先要“有意识的思考”。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存在”的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更加具有价值,就要更多“有意识的思考”,以便能够满足更多的“自觉的能动性”的创造。
2.个人存在的历史变迁
过去,人类对存在的理解更多来自对无知惧怕,试图通过某种模糊的“力量”解释各种存在,万物由此力量创造而来。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西方国家的宗教都在极力阐述这种力量的强大。人们依靠这股唯一的力量定义存在,定义价值,定义秩序。所有人遵循统一标准,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既定的阶层内繁衍生息,对自身的存在,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简单而清晰。上至统治阶层,下至士农工商,贩夫走卒都相信世界有客观的运行规律,相信命由天定,个人只能在这个规律下生存。任何人试图跨越规则,质疑这股力量都被看作异端和不自量力,被整个社会排斥。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和引用,不断积累对自然的改造力量,自然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人类揭开。再加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人类了解自然,使用规律改造自然的力量呈爆炸性增长,大自然的真面目以更快的速度在人类面前变得清晰。人类终于获得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力量”。这股力量使人类具备了过去“神”所拥有的属性:绝大部分人有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再直接生产粮食但温饱无忧;自然灾害被提前预测,损失控制在极低水平;我们可以到地球以外的星球探险;甚至只需动动手指头就可瞬间毁灭地球!
宗教信仰和顶层设计在近代的式微,体现了“现代”趋势的进展加快。从尼采高喊“上帝已死”到纳粹德国的失败,从苏联解体到目前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现代”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意味着三层意思,1,对过去的剥离,承认过去经验已不足以解决现在的问题,在寻找现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我们是自由的;2,厚古薄今向厚今薄古的转变,现在的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倾注精力去关注的,也是最美好的;3,个人当下的存在被赋予神圣的意味,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探索和输出,值得尊重和鼓励。
人类对世界的运行规则的认知,对个人存在的探索,首次从自上而下的“精英算法”向自下而上的“演化算法”过渡,随着科技发展的加持,个人的价值得以通过更多渠道得到表达,交流和被关注。人们对自由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自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基于人类的“自为”属性,即“自觉给自身存在对应的意识”:以杯子为例,如何我们把“杯子”对应为人的属性,那么杯子内不同的内容就是对这个属性的定义。如果我们在杯子里装水,那么,这就是“一杯水”,如果我们装酒就是“一杯酒”…杯子的属性就是“自为”的,即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自觉能动地定义的。人就相当于“杯子”一样的器皿,定义我们属性的是杯子里的内容。如果我们装入“诚实”,那么我们就是“一个诚实的人”;如果我们装入“财富”,那么我们就是“土豪”,如果我们装入一个“孩子”,那么我们就是“父母”…
人类在追求自我身份意识的过程中是变动的,无限的,实现方式也是多样的。相对于人类,其他物体由于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定义其属性,也即没有主观能动性的需求,所以它们都是“自在”的,也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即生而既有且不可变动的:杯子永远是杯子,即使打破了也是“破碎的杯子”,它永远不可能变成“诚实的杯子”“土豪”或“父母”……
人们通过对物的“自在”意识的占有,来满足自身身份意识的确定,这是目前普遍的方式。如通过努力挣钱实现自己“有钱人”身份,通过收藏物品变成“收藏家”,通过读书写作而成为“学者”等。
但以有限的“自在”意识满足无限的“自为”意识,其结果必定是失败的。自由也迎来了最坏的时代。我们正在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贿赂,我们的注意力被应接不暇的新鲜事物吸引。完全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貌似越来越充实,可实际上有更多的人感到更孤独,更迷茫也更焦虑——个人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更多人迷失在“自由”中。
个人对自我存在追逐的自由,却带来了更多冲突和社会的割裂。特别在科技更为先进,物质条件更为丰富的西方,这种冲突和割裂反而更加严重。民粹主义兴起。人们借助科学认知,制度发展,技术进步的优势,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释放个人的诉求。存在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财产的自由等需求,从多个角度冲击并不牢固的社会秩序。人们似乎走上了对任何存在都质疑,以实现确定自身身份,确定自身存在的极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更尖锐,由此引发的恐惧,怀疑,焦虑,对抗,甚至暴力冲突,像瘟疫一样蔓延。这不禁让我们缅怀过去的美好,可是,我们还能回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过去”真的如我们想象的美好吗?饥荒,疾病,自然灾害,永不间断的大型战争等等,导致绝大多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
从物质角度来说,“过去”并不美好,所以我们不需要回去,甚至不需要缅怀。存在我们内心深处,令我们悸动怀念的其实是“过去”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赠与,怀念的更多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怀念的是由相互尊重而带来的身份认同,也就是对个人存在的一种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社交面积逐渐从几千人的村落变成了上百、上千万人的城市;我们的身份也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得多样化,贩夫走卒,士农工商的身份角色不再是一生固定不变的。这也给我们如何在新环境下确定自己的个人存在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使用新的方式处理过去不会面临的社交问题?如何在个人身份的不断流动变换中把握自己的身份位置?如何在这场看似空前的“自由”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个人存在?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我们应该聚焦在如何在享受当下物质的丰盛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精神的丰盛。并且,为了满足人们“自为属性”的无限性,根本的方法还应该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否。
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般不是物质最富有的人,却往往都是积极追求精神世界丰富的那群人。比如远离尘嚣的古刹里出世的修士,或是凡尘里大隐于世的入世能人。这两类人都在极致的追求精神丰富,个人存在的意义。出世或入世,都是追求个人存在的表现方式,然而殊途同归,它们都将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路径。所以,脱离精神,只关注物质需求地追求个人存在是不会真正的幸福的。
当下是物质有史以来最丰富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不再过多的浪费精力去追求生存的物质,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也应该去,去追求最大限度的精神丰富,体现个人存在的价值的最好的时代。个人满足“给自身存在对应的意识“的自为无限性,必须从自身需求出发,向内求。
古人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有所得”。在纷乱复杂的环境里,诱惑迷茫越来越多的时候,当我们停下来,静下来思考时,我们就能得到人生的真谛。在正确理解自身需求,分析自身特点,依据科学步骤,迎合需求最终实现自我潜能的最大化释放,是个人确定自身意识,找到个人生命意义,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终极方法。
冲突和割裂不过是我们通向更好的未来的一点小波动,是提醒我们是时候停下来,是时候回归自我,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的提示,也是提醒我们要遵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使用这个时代赋予的认知优势,找到自己的存在,使自己的潜力最大化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却也是这些问题的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让我们得以最大化的释放潜能,获得人生的自由,达成个人价值的实现。
那么,在当下,我们如何才能释放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呢?在实现的过程会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