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相关:
《Tools of Titans》
《傅盛认知三部曲》
《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
《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思维模式》
猫叔分享《学习加速器:30分钟搞定读写说》
New York Times
《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保罗的生命故事
心得:
001 挑战你的舒适区
如果一个东西是趋势,那么,哪怕你目前使用现有工具再趁手,也要克服自己的不适去提前适应它。
对我而言,至少有两项:看电子书和语音识别成文字。
对你来说,什么是你割舍不下的习惯呢?
002 用户思维的文案
一份从用户角度考虑的文案和单纯觉得“我就是对你好呀”的自嗨文案,结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要考虑,对方真正care的是什么。
跨界思维会带来很多脑洞。
和孩子去取年前购买今天才到的乐高,跟他说网上有很多人学怎么拼乐高。孩子觉得很奇怪:
“只要任何两个都可以拼在一起,你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还用专门学吗?”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也许真的简单如斯。
乐高如此,创意其实很多时候也是的。不一定要多创新,而是,把现有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结果,就成了新东西。
比方说,给婴儿喝奶的瓶子配上温度计
比方说,日本Omoshiroi Block和建筑模型屋合作推出的一款建筑模型便签纸
比方说,在拖把上增加一个随时适量补水的小装置
……
003 哪里才能获取信息优势
有时候,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你占据了信息优势,当然,占据信息优势,也是很强的竞争力。
成为主动链接的节点人物,自然会有各方面的信息涌过来,不要对信息太焦虑,能够有效甄别和快速判断有效信息也是一种竞争力。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你从哪里可以获取信息优势呢?拿到这些信息以后,你会去行动吗?如果不会,那还不如刷刷剧,起码开心到了。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明显高于你而且人品靠谱同时又占据信息优势的话,那么,在你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不妨先按照对方告诉你的去做,试错的成本可能远低于你的想象,而止步不前、瞻前顾后不行动的后果,只会让你唾弃你自己。
如果说,社群自有其进化之路,那么,身处其中的老铁,其实也是在通过各自的讨论和思考,发展自己的生态链,在原来已有的技能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花一些时间把这些兴趣点打磨成25%,两相组合,就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再把自己这个小系统嵌入社会大系统中,可能,我们也能成为带动系统运转的某个关键齿轮,撬动周围很多的人。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考特·亚当斯就自己的创作经历做了很多分享,对我而言,最受启发的有几点:
写作需要不断的练习,砍柴也要常磨刀。把目标嵌入系统,而不是孤立看待。
坚信自己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并为之不断努力。
减少做决定的次数,即使简单如吃什么样的早餐也会消耗你的意志力。
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好,再有第2个甚至更多个做到25%,想办法组合。
倾听身体的语言
004 有没有可能提高效率
有没有可能只花一半的时间,让一件事情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问自己怎么才能做到,而不是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假设有把枪指着自己的头,不这么干就给你好看,你是会吓到尿瘫还是玩命去实现?
或者,换个说法,假如你,或者好友的生命只剩下了6个月,而你们想要做一件大事情……
就像《遗愿清单》里面的两个老头儿,就像《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保罗·卡拉尼什,所有的纠结,也许都没有了吧,唯有行动,才能不负生命呀。
用冥想、运动、洗澡和任务切换来解决犯困问题,蛮有效的。
005 小确幸
昨晚的文章又登上了简书首页——算下来已经是本月第5篇了。
有老铁问我,为啥说从情人节开始算,俺只能老实承认,从那时候起算时间短篇数多,显得我好像比较厉害(论戏精的虚荣心~)
好了,戏精该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