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6】说知行是两事,是自欺欺人



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6】


第二章 传习录


说知行是两件事的,是在自欺欺人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tì)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仁也详解

宗贤,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黄绾,官至礼部尚书。初与王阳明、湛若水为友,后成为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收留并抚养了王阳明的遗孤,还把女儿嫁给他。

惟贤,原名顾应祥,官至刑部尚书,也是王阳明的弟子。


徐爱因为没有领会到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和黄绾、顾应祥两个人反复辩论,但还是没有明白,于是就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你举个例子说说看。

徐爱说,现在人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但实际上又做不到这些,这就可以看出知行显然就是两件事。


原文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仁也详解


先生回答说,你所说的知道孝悌但做不到,其实是他们的心被私欲蒙蔽了,并不是知行原本的面貌了。没有知道了却不去做这回事,知道了却不去做,其实还是不知道而已。圣贤教人去知去行,目的是要知行恢复到原本的面貌,不是简单的告诉你怎么去知,怎么去行就可以了。

所以《大学》中指出了一个真知、真行的例子给我们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像喜欢美色,就像讨厌恶臭,看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一见到美色,自己就喜欢上了,不是见到了之后又起个念头去喜欢。闻恶臭味属于知,去讨厌恶臭就属于行,一闻到臭味时,自己立马就讨厌了,不是闻到臭味后另外起个念头去讨厌臭味,比如一个鼻塞的人虽然看到前面有恶臭的东西,但鼻子闻不到就不觉得很讨厌了,所以他不讨厌恶臭,只是不知道恶臭而已。一样的道理,就比如说某个人知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定是这个人真的做到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能说他是知孝悌。不能只是知道说一些孝悌的话,就能认为他就知孝悌。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必定是自己受寒了,知道饿,必定是自己受饿。知和行怎么能分开的了呢?

知行合一,就是知行的本来面貌,不曾被人的私欲蒙蔽和阻隔的,圣人教人肯定是要这样知行合一,才能叫做真知真行。否则,就不是真的知。这是多么迫切又实在的功夫,现在还是认为知行是两件事,这是出的什么心啊?我说知行是一件事,用意是什么?假如不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说知行是一件事或者说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如今硬要说知和行分作两件事是什么意思?而我将知与行说成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我为何要如此说,只是去分辨知与行究竟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

王阳明的回答真的是太切中时弊了,当代人听起来也没什么违和感,我们很多人都容易说我都知道啊,但就是做不到,这就是在自欺欺人。《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正心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美好的事物,我们都很自然而然的知行合一,让自己得到满足,对待孝悌,怎么就光嘴上说不身体力行呢?回过头来又为自己找借口说知行是两件事,自欺也!

徐爱作为王阳明首席大弟子,问问题的水平真不算高,容易纠结于文句、钻牛角尖,所以王阳明狠狠敲打了他,说:“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真正明白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也就不必纠结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了,理就是那个理,就如庄子所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原文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仁也详解

看徐爱接下来又来钻牛角尖了。

徐爱接着说,古人说知和行是两件事,也是要我们心里有个分晓,一边去做知的功夫,一边去做行的功夫,这样我们学习的功夫才有着落,有个下手的地方。


王阳明回答说:你这么说反而是违背古人的宗旨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头脑,行是知的手脚,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落成,假如真领悟到了,只说一个知,就已经在行了,只说一个行,就已经是知了。古人之所以又说知又说行,知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去盲目做,完全没有去思考,只是任意妄为,所以古人一定要说一个知,才能让这样的人行的对。反过来还有一种人,只知道空想,不肯去身体力行,到头来一切都是主观臆想,所以古人一定要单独说一个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知的真切。知行分开讲,这是古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纠偏补漏的言语,若真的领会了真意,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现在的人却把知和行当做两件事去做,认为一定要知了,才能行,我今天就先去讨论学习知,等到知透了,才有行,所以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行动,所以一辈子也没有得到真知。现在这种弊病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如今说知行合一,就是对这个病对症下药,不是我凭空杜撰,知行的本体就是合一的,就是这样的。你若领悟了知行合一的要义,你说行知是一件事或者两件事都是无妨的,若领悟不到,就算你说知行合一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只是一些空谈无用的闲话罢了。


王阳明这段回答也说中了我的痛处我的问题,就是做任何东西之前太纠结于预想一套方案了,导致迟迟没有去做,老觉得要想清楚、想透才能行动,其实就是在没意义的坐枯禅,浪费时间,所有都是边想边做,在不断摸索修正中前进。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1.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 《传习录注疏》,邓艾民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撰,中华书局

5.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