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往西,驱车三十多公里是天桥浮村,再穿过大黄狗和小黑狗把守的村口,掩映在丛草林木之间的京西古道,就出现在眼前。
时常听喜爱徒步和登山的朋友提起分布于北京门头沟诸地的多段的京西古道,心念许久之后,双脚终于踏上浸透着岁月的青石板。巡着顺山坡蜿蜒而上的古道,缓步慢行,林间的知了不停在抱怨着闷湿的暑气,间或有鸟儿的鸣叫,仿佛是抗议知了的呱噪。蝉鸣鸟叫当中,慢慢的攀缘着石径向上,很有意趣。
古道宽约米半,蜿蜒曲折,顺山就谷,多由尺半见方平滑青石铺陈而成,颇为齐整。坡道上,每一米半左右的距离,设有一道高出地面大约十厘米的石梁,朋友说这是为了防止驮马打滑的,我又仔细看看了,每道石梁的距离还真是大致一个马身的长度。一条这样蜿蜒曲折的齐整青石古道的修建,线路选择、石料运送、砌石修建,即便是在如今,也不是一件易事。
走在安静的古道,好像穿越了时光,仿佛看到另外一个自己,牵一队驮马,负两担砖茶,在铃声和蹄声交织的山雾间登攀穿行,有些恍惚。
芳草侵占了古道青石板的缝隙,矮矮的灌木丛自古道的两侧向中间合围,落在古道中间的树叶,诉说岁月的无情。就这样一边循古道探幽猎奇,一边思绪也信马由缰的四处闯荡,游走在古道的过往和现实。
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了一道石梁和一个石砌的拱门,朋友说我们已经到峰口庵了,其实是一片庵堂遗迹罢了。登上峰口庵的高处,四周尽在眼底,远处山雾围裹着群山,云层低垂旷野,山下的公路蛇形环绕,偶尔听到人声和鸟鸣,心情自然地开阔舒畅起来。
从峰口庵向上再走200米,有一处颇为神奇的所在——马蹄窝。一块平整的岩石在马蹄经年累月的踩踏之下,密集的排满海碗口大小的蹄窝。
马蹄窝岩石平台离这一段古道的最高点很近,又是一片平坦的所在,想来,在古道繁盛往来之时,这里被往来客商用作了马匹歇脚的所在,久而久之,就踩踏出深深的蹄窝。看着这些密集的点窝,好像听到了回荡在蹄窝里的马铃声响,还有来往客商的呼号与喧闹。
一段米多宽,穿梭在密林山谷间的古道,石坪上深深的马蹄窝,静静的扎立在山梁林谷之间,娓娓叙说着几百年前的商旅见闻和军国掌故,还有来来往往各色行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