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沟通的艺术》- 精读
Day 1
№.1 本书导语
№.2 今日导读
№.3 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4 什么是沟通
№.5 沟通高手的特质
№.6 沟通和自我
№.7 自我应验预言
№.8 沟通作为身份认同管理
№.9 今日总结
Day 2
№.10 今日导读
№.11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12 知觉的特点
№.13 弄清楚事情的沟通方法:知觉检核
№.14 一个豪华or温馨的婚礼?
№.15 你该怎么表达情绪?
№.16 管理坏情绪
№.17 今日总结
Day 3
№.18 今日导读
№.19 别让语言引纷争
№.20 性别、文化与语言
№.21 语言之外
№.22 倾听:不只是听见
№.23 倾听的关键:反应
№.24 今日总结
Day 4
№.25 今日导读
№.26 是什么让人们建立关系?
№.27 如何袒露?
№.28 关系要紧密,但不能太紧密。
№.29 让关系平衡
№.30 亲密关系
№.31 今日总结
Day 5
№.32 今日导读
№.33 像雾像风又像雨
№.34 防卫是人之常情
№.35 为什么有冲突?
№.36 如何解决冲突?
№.37 今日总结
阅读目录
已阅读
№.1 本书导语
你和伴侣之间有没有互相说过狠话,伤害对方?你能说服父母支持你的大多数重要决定吗?你和同事在工作的合作上有鸡同鸭讲的时刻吗?这些问题非常普遍,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听上去沟通应该从生活中学,而不是从书本中。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错误的示范,可能会误导人,也有很多好的沟通榜样,而没有被大家注意到。一旦你明白人际沟通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你就能察觉出身边不妥的案例,并从好的沟通案例中吸收可取之处。《沟通的艺术》旨在帮你掌握科学沟通的态度和方法。
《沟通的艺术》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书。首先它是重版14次的大学教科书,两位作者阿德勒和普罗科特都是大学教授,所以里面的沟通理论和方法都由专业而科学的研究得出,不是想当然的结果;其次,本书的出色之处就在于作者把沟通放在了人际关系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中,由此可以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沟通,并让读者建立起尊重而主动的态度,而不仅仅只是技巧的使用。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内看(Looking in),主要关注和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包括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知觉和情绪;第二是部分是向外看(Looking out),主要关注和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和倾听;第三部分是看人之间(Looking at Relational Dynamics),主要关注关系层面,涵盖了关系、亲密关系、沟通气氛和冲突。我们每天会学习两章左右的内容。
必须提醒你的是,虽然你会看到一些术语,但放轻松,别担心,有些只是为了解释清楚意思,理解了就可以,并不需要记住。而且术语和沟通有关,还是比较生活化的;有些术语属于沟通方法,若是需要你记住的,会在文中适时提醒你的。
不能提供实践方法的沟通类书籍绝算不上一本好书,本书恰恰有着丰富的沟通建议和方法,任君选择。不过,沟通就像骑自行车,无论别人告诉你多少次怎么骑,都不如你自己试上一试。因此,阅读这本书的关键在于,在手机或小卡片上记下对你有用的沟通方法,并马上在生活里开始用起来。无论你是在和父母说话,还是和朋友说话,或者是和同事说话时,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方法用上,并且连续用三天看看效果。马上实践,马上反思,会帮你更好地提升沟通能力,成为沟通高手。
№.2 今日导读
这是美剧《豪斯医生》的剧照,图片中间的那个男人就是豪斯。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出色的内科医生,拯救了很多的生命,他的同事一直追随并听从他的建议。不过,豪斯的人际沟通能力并不优秀,他的坏脾气、自以为是和直来直去的性格,让他疏远了自己的上司、学生和病人。
那么,你觉得一位沟通高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等下我们会讲到这一点。
今天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人际沟通入门;沟通和自我的相互影响。
№.3 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我们大概都可以直觉地感受到:沟通——他人的陪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先来看三个小故事:
在西点军校,有一种惩罚方式叫做沉默处分,受惩罚的学生不能和学校里的任何人有任何的语言交流,这被学生们认为是最残酷的惩罚。
德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曾经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禁止保姆和护士与一批婴儿说话,因为他想知道婴儿会天然地先说出哪一种语言,从而间接证明:古希伯来语、希腊语或拉丁语哪一种才是上帝的语言。而结果是,所有的婴儿都没能活下来。
一位曾经独自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探险家卡尔杰克逊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发现第二个月的孤独使我深感痛苦,我开始有了强烈的、想要跟别人说话的需求。”
看完上面的故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可能会认为在喧闹的日常生活里,独处才是必要的。没错,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但独处也是有一个度的,超过这个度,人就会痛苦。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人际关系,都需要和人沟通。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人际沟通有以下四个重要的作用:
沟通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还记得中学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吗?“你不说话会死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点道理的。一份包含了大约150项研究、超过30万人的综合分析显示,与家人和朋友有密切关系的人,其寿命比社会孤立者平均长3.7年。另外,贫乏的人际关系会危害冠状动脉健康,其伤害和抽烟、高血压以及缺乏运动一样严重。
沟通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我们到底是聪敏的还是迟钝的,是动人的还是丑陋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从镜子里照出来,而是通过他人对我们的回应得出的。
沟通可以帮我们达成自己的实际目标,即“让他人依照我们想要的去表现”。比如跟发型师说我只需要稍微修剪发尾,跟舍友分配搞卫生的任务,跟上司提出升职的要求,说服家人理解自己的情感、工作选择,都需要用到沟通这个工具。
沟通可以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这些需求包含娱乐、友谊、解闷和休闲等。有一个对超过200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最快乐的1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丰富多彩,看来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快乐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4 什么是沟通
既然沟通如此重要,有必要厘清一下本书所说的沟通的定义,还是用例子说明:
你和高中就认识的朋友好久没见面了,你们趁假期约在了咖啡厅见面。见面后,你迫不及待地开始分享你最近对工作的感悟:“你不知道,我参加的新项目每一天都很有挑战,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这时,你朋友微微皱了皱眉头,百无聊赖地拿起了手机,也就是说他(她)接收到信息时传出了自己的非语言信息(包括表情、姿势、手势等),他(她)这个反应让你略带防卫地中断了这个话题,转而说:“不说工作了,来聊聊你吧……”,因为你接受到了他(她)的信息:我对你说的不感兴趣。
我们可以看到:
1.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模式过程。沟通者几乎是同时在传送和接受信息的。
2. 沟通者通常有不同的背景(背景来自沟通者自身的经验)。这会影响你俩如何理解对方的行为,假设你认为工作对你的意义很大,而你朋友认为工作在他(她)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重要,那么你们这部分的背景(价值观方面)并没有重叠。但是由于你们在同一个高中念书,当时也很要好,这部分背景是重叠的,所以你们会见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你总的背景和朋友总的背景的重叠部分越来越少,你们的沟通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3. 沟通过程会有噪音。比如可能你朋友有点感冒,听不太进去你的话(生理性噪音);也有可能你朋友真的不觉得工作有什么值得聊的(沟通性噪音)。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沟通,和两个人的舞蹈一样,需要双方的合作。一个舞者再优秀,如果不能和同伴配合,就不可能完成完美的舞蹈。同样的,沟通绝不是我“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和”别人做了什么,有两个天才并不能确保一次成功。
由此引出本书对人际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参与者处于不同而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不同噪音的干扰。
另外,还要澄清几点大众对沟通一直以来的误解:
意思不在字眼里。沟通≠把话说出来,你说的和对方理解的,可能完全不同。
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除了沟通不足,沟通过头也会造成问题。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朋友问你:“我的新刺青怎么样?”你可能会隐晦地说:“哇,还真挺特别的”,而不是直接说:“好奇怪啊。”
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即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也都显得那么完美,但仍然没办法解决问题。
沟通能力并非天生的特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5 沟通高手的特质
既然沟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那么一个沟通高手是怎么样的呢?只有了解了目标,我们才能向目标靠近。本书所说的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很好,是指——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个人的目标,并且有能维持或者增进关系的能力,以及有以下三个特质:
有依具体情境而变化的沟通行为。必须明确的是,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人和情况的沟通之道。比如你和朋友相处时轻松而戏谑的态度,如果用在工作上,很可能会冒犯对方。你也许很擅长跟你条件差不多的人沟通,但对于比你年长或年轻、贫穷或富有的人沟通时,你可能就显得有些笨拙了。不过不用担心,之后本书会提供很多有效的方法以帮你面对不同的情况。但如果你自己有这样一个意识,会更好也更快地提高阅读的质量。
对他人有一定的认知。就像刚刚提到的,沟通像跳双人舞,是一个共同的活动,所以要对“舞伴”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比方说,沟通高手会把握好夫妻或情侣之间既需要联系又需要自主空间的度;而和一个盲人相处时,沟通高手会发挥同理心,想象对方的不便之处,在自己离开的时候清楚地告诉盲人,而不是挥手离开;如果最近一个老朋友对他有点不满,沟通高手也会从多个角度考虑原因,而不是反应过度。
有表现行为的技巧。一个沟通高手不光明白道理,还能好好说话。但是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虽然你能从书里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实际沟通行为中的练习,这和学习乐器、篮球的道理一样。建议你在手机或小卡片上记录下对你有用的沟通技巧,并在这一周的人际沟通里都试着把这个技巧用上。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6 沟通和自我
现在进入今天的第二个内容:自我在沟通中扮演的角色。你可能会说:我们在讲沟通呢,干嘛分析自我呢?
答案是:你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概念)和你对自己的评估(自尊)会反映在沟通里,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他人的沟通。举个例子,对同一个概念,A和B有不同的看法。
安静
A:“比起说话,我更享受倾听。”
B:“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所以才说不出话。”
好辩
A:“我对自己的信念非常坚定。”
B:“我这么强势,是挺惹人厌的。”
发现了吗?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不一样,沟通者A和B看待安静和好辩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A是拥有高自尊的人,一般倾向于认为他人是好的,而且期望被他人接受;B是拥有低自尊的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他们,而且不管这种想象是否符合现实。所以说,沟通要和自我一起讲,我们先来看看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你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概念像一面特殊的镜子,反映了你的身体、天分、喜恶、三观、情绪、角色等等。有但不限于以下的因素会影响自我概念:
基因。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外向还是内向,有无语言攻击的倾向、沟通意愿等。当然,后天学习可以改变沟通能力的。
他人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每天听到家人说“你怎么那么棒呢”,“我好爱你啊”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正面地看待自己;反之,听到的是“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你是个坏孩子”的话,他可能会比较负面地看待自己。
社会比较。女孩子常常拿超瘦的娱乐明星来跟自己比较,然后觉得自己真是太胖了,并且因此消极地看待自己。
看了这些因素后,你大概已经发现了,自我概念很可能被歪曲。父母的过度批评,朋友的刻薄评论、雇主的过度要求,甚至是陌生人的网络留言都可能扭曲了你对自己的看法。还有不合理的社会期待,比如女孩子一定要很瘦,都会对自我概念有影响。
现在,你也许会开始想:“我的胆怯和缺乏安全感并不是我的错,我根据别人对待我的方式,才发展成了这样。”是啊,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不过,你不用永远忍受一个悲惨的自我概念,你是可以改变你的态度和行为的。你也可能会这样想:“虽然我可能没办法像明星那么好看,但是我也是有我的价值的”,的确,人不应该拿不合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为此痛苦。
2. 怎样拥有健康的自我概念?
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有人自视过高,也有人妄自菲薄,你应该定期确认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在支持你的人的周围,你需要也值得他们的正面回馈。
有符合实际的期望。如果你一直把自己跟爱因斯坦、达芬奇这些有天赋的人比较,你只能难受,想象你已经比过去的自己更好了,这才是满足感的来源。
有改变的意愿和技巧。不要害怕改变,你可以通过观察你周围的榜样去学习沟通,看看你敬佩的人吧,然后活学活用。
阅读本章节
№.7 自我应验预言
我们刚刚提到了拥有高自尊的A和拥有低自尊的B,A和B的生活、工作情况很可能如下图:
自尊和自我概念一样,都可以成为沟通和行为的起点,两者决定着你怎么看自己,也影响着你未来的言行举止。现在要引出一个关键概念——自我应验预言,指的是你对一件事情的预期会影响行动的成败,分为四个步骤:
你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你坚定地去行动,去克服各种困难;
你的期待成真了;
最初的期待也被强化了。
举个例子,你正打算去面试一份你非常心仪的工作,你不太确定自己有没有实力被录用,所以你跟一位了解你的长辈讨论了这个问题,还跟你在这个公司里工作的朋友聊了一下。他们两个人都认为如果你能应聘成功的话,是这家公司的福气,也对你个人的发展有好处。因为他俩的话,你的自我感觉还挺好的。接着,你去面试了。结果,你镇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自信地推销了自己,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你如愿获得了这个职位,你还得出了这个结论:“我的长辈和朋友说得还挺对的,我是这家公司需要的人才。”
这个例子包含了上面提到的四个步骤。多亏你长辈和朋友的肯定和鼓励,你对面试的成功有了期待(步骤1)。因为你乐观的态度,在面谈时能有自信的表现(步骤2)。你的表现,当然还有其他条件,让你的面试成功(步骤3)。最后,好的结果强化了你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步骤4)。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自我应验过程,你可以把这个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自我应验预言的力量,其中一种负面的循环过程是: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沟通的话,你去认识新朋友、新伙伴的可能性会更小,就越没有机会沟通,这是自我强加的预言。还有他人强加的预言:逝去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乔帮主就深谙此道,他让苹果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能做到本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结果往往是他们真的做到了,这也是乔帮主非凡人格和领袖魅力的一种体现。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8 沟通作为身份认同管理
到此, 我们已经看到自我概念和自尊会影响你的沟通和行为了。反过来,不同的沟通策略也会让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同的看法。身份认同管理就是这样一种沟通策略,传递信息以影响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观感,并创造我们想要的身份认同。
请你看一看这三张梵高的自画像,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虽然是同一个人,却又好像各有不同?
之前讲到自我的时候,好像我们只有一个身份,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好几个自我和身份。有些是隐私的,你不会向别人袒露,比如智力方面的(“我比我大多数朋友都要聪明”)、动机方面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些是公开的,比如尽责的员工、忠诚的朋友、孝顺的子女。
一个普通人在一天内有不同的身份认同管理策略。当你面对上司或者客户时,必须表现你的专业性;当你面对好友时,则可以很随意、很放松。明星的话,可能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策略,他们的定位决定了在镜头前展现一个怎样的形象,在私下他们可能更接近原来的个性。
你可能觉得身份认同管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嘛,或者说是“精分”(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百变)。实际上,这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虚伪或不诚实的人,因为一个人本来就有很多个面向。在不同的环境里,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行为沟通模式。想想看,你要是用对待密友的方式去对待一个陌生人,会是多奇怪,而要是用对待一个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一个两岁的儿童,又会是多么荒唐可笑,而沟通高手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随着文化和情境的不同去转换自己的沟通方式和风格。
我们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着身份认同管理。当你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或文章时,就是在构建你的网络认同;当你和他人在面对面沟通时,就是通过管理你的举止、外貌和配备来创造一种现实认同。举个例子,一个外表整洁、举止得体、穿着名牌西装、开着豪车的男人,很容易让人把他和成功人士联系起来,虽然他也可能是个骗子。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9 今日总结
今天学习了两部分的内容:人际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沟通和自我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人际沟通,自我概念,自我应验预言,身份认同管理
要点:
澄清一些大众对沟通的误解:意思不在字眼里;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成功的沟通不表示彼此理解;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沟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沟通高手的三个特质是:有依具体情境而变化的沟通行为,对他人有一定的认知,有表现行为的技巧。
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你对自己的评估会反映在沟通里,这会影响你和他人的沟通。反过来,不同的沟通行为也会影响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估。
自我应验预言,指的是你对一件事情的预期会影响行动的成败。
每个人都有好几个自我和身份,因此有不同的沟通策略去进行身份认同管理。
思考与讨论:
你有记下什么对你有用的沟通知识吗?
关于自我和沟通的相互作用,还想了解得更多的话,可以看一看今天的班级领读内容。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0 今日导读
今天的内容仍然分为两部分:知觉和情绪。
请看一下这张画。
这幅画的其中一种隐喻是:每个人都因为自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经历着不同的现实。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角度不同,也有着认识上的差异,这会给沟通带来很多挑战,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差异的呢?(比如你亲戚觉得茄子能降血压就顿顿狂吃,而你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1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什么是知觉?
就像刚刚的图一样,知觉是你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由于你有你的角度,我有我的角度(角度涵盖背景、经验、文化各方面),所以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认识和想法也不一样,就好像经历着不同的世界,这就是知觉差异。而知觉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沟通上的挑战。你相信星座吗?你相信宗教吗?你相信风水吗?你相信中医吗?你相信外星人真实存在吗?这些问题都是朋友聚会时经常会为之“大打出手,割席断交”的经典话题,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知觉差异。今天我们会谈到在沟通中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在此之前,先仔细查看一下知觉的过程。
(1) 知觉过程的四个步骤
1.选择。我们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来获得信息。越强的刺激(我们更容易记住特别高或特别矮的人)、重复的刺激(我们不会忽略我们经常接触的人)、带有动机的刺激(想谈恋爱的人会特别留意身边可能的有吸引力的异性,设计师可能会特别留意路人的衣着),越容易被我们注意到。
2.组织。接着,我们要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你可以把人分成男女、美丑、老少;也可以把人分为老师、律师、丈夫;还可以把人分成友善的、冷漠的等等。这就是知觉基模——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方案来把其他沟通者的形象进行分类、归纳和预测,然后会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你要是特别有性别意识,你就会特别留意男女行为的差异和男女被对待方式的不同;如果宗教对你很重要,你看待教友和其他人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知觉基模帮助我们更快地认识世界,节省精力。这本来是没什么的,但是如果你的归纳失真的话,就可能变为刻板印象。请试着补全下面的句子:
男人是___________。
女人是___________。
处女座是___________。
90后是___________。
如果你完成得很快,说明你可能存在刻板印象。一旦陷入刻板印象,人们就会将个别事件或行为普遍化,从而来印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刻板印象,人皆有之。一个有效消除刻板印象的方法就是,把每个人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3.诠释。在每一次的沟通中,诠释都在发生。下列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诠释:
交情深浅。两个同事向你解释他们工作迟到的原因,其中一个是你的好友,另一个你仅仅认识,那么你很可能认为好朋友更值得宽恕。
个人经验。如果你有过租期没满,就被房东赶出房子的经历,那么在你下一次租房时,就不会那么相信房东的保证了。
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或许你认为“人性本善”,或许你认为“人类都是贪图享乐,得过且过的“,这些不同的信念会影响你诠释别人行为的方式。
4.协商。人际沟通是双方故事的交换。学者将我们用以描述个人世界的故事称之为叙事,每个沟通的情境可能有不只一种叙事。比如你问两个吵架的孩子,他们将绘声绘色地告诉你谁是那个“小坏蛋”,这就是两种叙事。共享的叙事可以为顺利沟通提供机会。比如,如果两个恋爱中的人对一些重要的事(如三观、是否要生儿育女)存在共识,就会更满意彼此的关系。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2 知觉的特点
到现在,你应该发现了,和自我概念一样,有很多因素可以扭曲我们的知觉,研究人员总结出知觉有以下的倾向:
1.对人严厉,对己仁慈。“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们总是用最宽容的条件来对待自己。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个人因素,而当自己遭遇不幸时,就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打个比方:
当别人生气时,我们会觉得他太情绪化了;当我们自己生气或失控时,我们会说是因为压力太大。
当别人出言不逊时,我们觉得他性格不好;当我们自己说脏话时,就是真性情。
2. 先入为主。“她好像很爽快”,“他好像很难相处”,我们对别人都会有第一印象。但是科学家提出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外貌的特征,所以我们很容易把所有优点都放在这个人身上。比如,面试官对于外貌条件好但资质平平的人的评价,会高于外貌条件较差的人。形成第一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你可以保持开放的心胸。当事实证明你错怪对方时,要愿意改变当初的判断。
3.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打个比方:
你听过一个有趣但带点色情的笑话,你假设这个轻度的黄色笑话不会冒犯你的女性朋友,结果还是冒犯了。
一周前你对朋友发火,说了让你后悔的话,你以为两人的关系到此结束,再挽回也没用了。事实上,你的朋友认为他也有部分责任,结果他认为你才是想要了结这段关系的人。
这些都告诉我们,别人并非总是按着我们的方式思考和感觉的,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别人会怎么想,你可以直接询问他,也可以和别人核对。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3 弄清楚事情的沟通方法:知觉检核
可以看到,知觉是非常主观的,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诠释就是事实,可能会在沟通中产生很多问题,那怎么办呢?
知觉检核这个沟通方式可以帮你弄清楚你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是否正确,它包含三个步骤: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说出关于这个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请求对方对你的行为诠释作澄清。
仍然用例子说明:
“你今早很快地走出房间,而且很大力地关上房门。(行为)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生气了?(第一种诠释)
还是你只是比较着急出门?(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呢?”(请求澄清)
“我这几天都没见你笑。(行为)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第一种诠释)
还是你只是比较平静? (第二种诠释)
可以告诉我原因吗?”(请求澄清)
这种沟通方式是以真诚的相互了解为目的的,除了可以澄清暧昧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维护对方的颜面来减弱对方的防卫或攻击心理。当然啦,你也不用完全机械地去套这个公式,再看一些例子:
“你说我小气,我无法分辨你是开玩笑还是当真(行为加诠释),你是在生我的气吗?(请求澄清)
“你最近很久没来坐坐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单一的诠释加上请求澄清)
下次想搞清楚对方想法的时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4 一个豪华or温馨的婚礼?
的确,知觉检核是可以帮你弄清暧昧的信息,但很多时候,就算我们知道了对方的意思,却还是不能了解他(她)想法背后真实的原因。这时我们需要用到“同理心”——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并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美国首都大学曾经举办过一个八周的体验项目,学生可以在流浪汉的收容所住一晚;或在轮椅上过一天残疾人的生活;或在儿童饥饿救助会过一天。当学生真正去体验流浪汉没有食物的窘迫,去体验残疾人在轮椅上进入公寓、拿架子上的东西、进出浴室和厨房的不便,去和缺乏食物的孩子相处时,他们的同情心变成了同理心。
同情心和同理心不一样。同情心是你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悲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观点(或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他的处境(情感和福祉),进而感同身受。当你同情一个流浪汉的时候,他的困惑、喜乐和苦痛还是他自己的;但当你对一个流浪汉有同理心时,至少在这一刻,你和他一起感受到了快乐和苦痛。当然这并不是要你认同对方的行为。
富有同理心的人,在沟通关系中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那么如何增强同理心呢?这里引入一个枕头法,即用五种立场看同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长方形想象成一个枕头:
仍然用一个故事来举例。李雷和韩梅梅决定结婚,但是梅梅喜欢盛大又华丽的婚礼,而李雷想要一个小型、温馨和自己负担得起的聚会。把李雷想象成“你”,把韩梅梅想象成“我”。
立场1:我对你错。
我有一个大家族,而且又有很多朋友,所以,如果要发出邀请函,那一定要邀请所有人,才不会伤到大家的心。而且,婚礼是一生一次的事,我没有时间去细算钱的问题,我的父母也愿意分担一些婚礼的花销,因为他们也想让所有亲戚朋友都参加婚礼。
立场2:你对我错。
李雷是对的,他说我们真的没有钱去举行一场豪华的婚礼。多花一分钱在婚礼上,在买房子上就少了一分钱,而我俩都想买房。豪华的婚礼会把买房推迟到一两年后,再加上房价在不断上涨。他说得对,不管我们请多少人,总有人被遗漏,而且盛大婚礼的筹划过程也会给我们很大压力。
立场3:双方都对也都错。
我们两人都对,也都错。我想要所有的亲朋好友分享喜悦没有错,想有一场一辈子难忘的婚礼也没错。李雷也对,婚礼再盛大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购房计划,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本末倒置。
立场4:这个议题不重要。
想了这些以后,我已经清楚了:婚礼和婚姻生活是两码事儿。婚礼当然重要,但说到底婚礼影响不了我们之后的婚姻生活,显然婚后生活更重要。我们要一起决定很多事情,包括孩子的教育、工作等,这些都比婚礼重要得多。
立场5:以上观点都有道理。
在用枕头法之前,我只考虑到了我自己的个人想法,结果我俩有了一些不开心。其实无论谁赢了这场争执,都会伤害到另一方,这绝对不是什么胜利。虽然我还没有想好婚礼的形式,但我已经决定把我的焦点放在真正重要的目标上:维持我俩互敬互爱的正向关系。
可以看到,枕头法可以帮助我们跳出非白即黑的二元价值观,切换到多元的视角,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也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5 你该怎么表达情绪?
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主题:情绪。
情绪对于沟通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将这种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叫做“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想想看吧,有一个动不动就生气的家人或者动不动就吃醋的男朋友,是多么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对情绪表达的影响。
“我爱你”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用法。假如你是一个美国人,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常说这三个字;假如你是一个中东人,你会认为“我爱你”只能用在夫妻之间,而且会觉得中东的女性应该警惕那些常说“我爱你”的美国男人;你要是一个东欧人,就会觉得频繁的使用会让这句话失去原有的力量。不仅仅是文化,性格、性别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情绪的表达,那么我们该怎么表达好自己的情绪呢?
1.扩充你的情绪词汇。举个例子,常常有人说:“我觉得我们见面太频繁了。”事实上,“觉得”背后的真正的含义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如果再加上真正的感觉字眼,应该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这让我有种束缚感。”真正表达情绪的词汇是“束缚感”。很多人认为他们自己在沟通,在表达情绪,其实他们的句子是对情绪的一种伪装。
用贫乏的词汇(还行,不错等)描述感觉,对方会很难把握住你的情绪。过度使用“很棒”“好赞”之类的词语去描绘你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感觉又有点夸大。
所以,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出同一种感觉:
用一个字眼:“我真高兴!”
说说你发生了什么:”我真是太高兴了,就好像站在世界的顶峰!“
说说你想要做什么:“我想给你一个拥抱!”
2. 你要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少说“你让我生气”,而是说“我在生气”;
少说“你伤害了我”,而是说“你这么说,我觉得很受伤”。
这样,你很快发现,别人没有要我们讨厌或者喜欢他们,不能一味地认定是别人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阅读本章节
№.16 管理坏情绪
情绪是分好坏的。有些情绪有助于关系的运作,而有些情绪是坏的,对我们的生活是无助益的。当然,每个人都会有难过、焦虑、气愤的时候,但是无助益情绪时间会持续很久,或者是程度非常激烈,并导致你生活、工作、情感上的种种问题。很多无助益情绪涉及沟通,这里举两个例子:
目前我和家人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我真挺心烦的,以至于我不能专心工作,甚至晚上也睡不好。
三个月前,我因为受不了我们那吹毛求疵的主管,发飙走人了。我怒斥了他是一个多么令人讨厌的主管。现在,我不敢把我的前任老板列为推荐人了,我也担心我这爱发脾气的毛病会让我很难找到一份工作。
其实,很多无助益的情绪来自于一些你可能没察觉到的非理性想法,一旦你改变自己的想法,就更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避免负面结果。非理性想法有:
1. 应该的谬误——不能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想象一个满是牢骚的人说:
“周末应该不会下雨的。”
“人类应该长生不老。”
“钱应该长在地上。”
显然,类似的这些话是有些可笑的,无论这些愿望有多好,客观现实却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用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折腾自己,例如:
“他不应该这么独断专行。”
“你应该更友善点。”
“他们应该更努力工作。”
这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包含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总是更喜欢别人不同的做法。期待事情更顺利是合理的,或者去改变现状也很不错,但是,坚持世界应该像你所想的那样运转,是不合理的。迷恋于“应该”会给人不必要的痛苦,因为这个人永不满足,还有就是喋喋不休的抱怨会让别人心生厌烦。所以,下一次,可以试着把“你应该准时”变成“我希望你能守时”吧。
2. 无助的谬误——总是把自己看成受害人,会说出下面这些话:
“在这个世界里,女人绝对没办法有出息,这是男人主导的社会,我能做的就是接受。”
“我就是很害羞,有时候我想外向一点,但我真的没有办法。”
只要你了解“如果你真的想做,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这些话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你可以把“我不能持续一场风趣的对谈”换成“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很明显,这样会让你避免负面的自我应验预言。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7 今日总结
今天学习了两部分的内容:如何面对知觉差异带来的挑战,如何表达和管理情绪。
关键词:
知觉,刻板印象,知觉检核,同理心
要点:
知觉是你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一个有效消除刻板印象的方法就是,把每个人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知觉的特点有: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先入为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知觉检核这个沟通方式可以帮你弄清楚你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是否正确:先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再说出关于这个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你的行为诠释作澄清。
同理心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并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增强同理心的方法是枕头法——用五种不同的立场来思考一件事: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双方都错;这个议题不重要;以上观点都有道理。
表达情绪的方法是:扩充感情词汇;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管理无助益情绪的方法是改变一些非理性想法:应该的谬误(不能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无助的谬误(总把自己看成受害人)。
思考与讨论:
你有没有记下知觉检核、枕头法或今天提到的其他对你有用的方法?可以马上用起来吗?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8 今日导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魔头指的是时尚杂志主编米兰达这一人物,她很少听下属说话,还常常打断别人,有时听到一半会翻白眼,有时会说“关于你无能的细节,我不感兴趣”。
虽然米兰达是夸张的角色,但是倾听确实常常被忽略,我们待会也会讲到。
今天的内容分为三部分:语言、非语言和倾听。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9 别让语言引纷争
语言是个很棒的也是必需的沟通工具,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会是怎样的。语言也像下水道,只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注意它。以下有三个容易引起纷争和冲突的语言习惯,你可以检查下自己有没有:
1.混淆事实与个人意见。
从上面两种不同的说法看出,关于事实的陈述可以用对和错来证实,但是关于意见的陈述是以主观信念为主,没办法被证实。但我们说话时,常常把自己的意见当成事实,也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论:
“白痴才会这么做!”
“花这么多钱在一件衣服上,真是浪费!”
一个小提示是在这些句子前加一个“在我看来”“从我个人来说”,可以显得不那么敌对。
2.混淆事实与个人推论。
A:你为什么生我的气?
B:我没生气啊,为什么你最近很没有安全感?
A:不是我没有安全感,而是你吹毛求疵。
B:你什么意思啊?我没有吹毛求疵啊。
把推论当成事实,就会出现上面这种争议。尽量不要去猜别人的心思,还记得昨天学的知觉检核吗?经常可以用得上。
“当你不回我微信的时候(事实),我就会产生你在生我气的想法(推论),真的是这样吗?”
“你最近一直问我,我是不是还爱你(事实),这让我猜想你很没有安全感(推论)。或许我最近的行为有些反常,你在想什么呢?(疑问)”
3.用情绪性的语言。指的是表面上好像在说事实,其实说的是态度。
可以看到,情绪性的语言很主观,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取决于你个人的意见和态度。避免冲突的方法,就是用中性的词语来描述和表达。不要说“我希望你停止这些性别歧视的言论”,而是说“我个人不喜欢你用‘妹子’这词性别标签而不是‘女士’来称呼我们”。这样说话,比较精确,也更可能被人接受。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0 性别、文化与语言
性别和文化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
1.性别与语言。“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你可能听过的一种观点,主张男女在说话上的不一样。那么到底男人和女人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
根据一些研究,在话题方面,工作、电影和电视是在男女的沟通中常出现的。不过,女人会花更多的时间谈论人际关系、体重、食物、穿着、家庭、个人等,而男人比较愿意讨论时事、运动、事业。两者都很喜欢八卦,女人倾向于八卦密友和家庭,而男人倾向于八卦运动明星和媒体人物。因此,在沟通的时候,男性会觉得女性太过于关注琐碎的事情和个人感觉;而女性可能会觉得男性只关注新闻和“这周要做什么”,而她想讨论的是“彼此如何好好相处”。
另外,男人更追求对话的趣味性,在沟通中会牵扯到很多笑话和温厚的戏弄,而女人的对话更多是关于感情、关系和私人问题。对女性来说,关键就在于谈话。在和女伴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同理的感觉,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男人在对话中关心自己喜欢的事,而女人在对话中关心自己需要的联系。也有相关研究显示,妻子会比丈夫花更多时间在沟通上,来维持双方的关系。
2.文化与语言。举个例子,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居民更倾向于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而在很多亚洲文化里,为了保护对方的脸面,人们不会把话说得那么清楚。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归纳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方式(针对语言使用方面):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里的人会尽可能直接、不含糊地表达感受及想法,而高语境文化里的人不会因为把话说得清楚而冒犯对方,所以需要留意说话者语言之外的一些信息。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1 语言之外
这张图片是《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为什么福尔摩斯不需要和人沟通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身份和职业?这种技巧其实来自于他对非语言信息的卓越洞察力。刚刚提到过,在高语境文化里的人,会非常依赖语言之外的信息交流,我们称之为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包含不用字词表达出来的信息,包括身体动作、声音、触碰、外貌、物理环境、时间等。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侦探,而是更好地沟通。我们主要来看看以下两种非语言信息:
1.表情与眼神。这是我们身上最受人注意的部分,不过请记住,这可不代表表情和眼神的非语言信息最好理解。首先,研究者发现,眉毛和额头会产生至少八种不同的位置,眼睛和嘴唇也有八种,下巴有十种。当你去计算这些我们能感觉到的复杂表情时,会发现要去搜集所有的表情变成一本词典,并在词典里标明每一个表情对应的意思,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面部表情的转换速度非常快,你很难把握住。
这是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的剧照,椅子上的人是主角卡尔博士。他是一位测谎专家,他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在说谎,当然他的结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的:说谎者有时确实在无意中传达出了一些非语言信息,而这些信息泄露了他们的真正想法。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卡尔博士的很多结论是通过分析录像的慢镜头得出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这样记录别人的表情的。而且,很多非语言信息其实有多重的意义,也不一定意味着欺骗(只是因为说谎的人经常揉眼睛,并不能说明一个揉眼睛的人就在撒谎)。另外,卡尔博士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所以我们不要以为看了这部剧,自己也能去分析和判断朋友与家人的非语言信息。正确的做法是,当语言与非语言的内容不一致时,沟通者多仰赖非语言的部分,也因此在解读非语言线索时要特别谨慎,最好进一步确认表达者的初衷。
2. 外貌。很多人都会同意,外貌更有吸引力的人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漂亮的女性有更多的约会,更容易说服男性,或者获得更轻的法院判决;帅气的男性也会更可能被认为是有趣、仁慈和坚强的。不过,就算不是非常帅气和漂亮的人,也没有关系,因为有研究显示:当我们认识一个人越深入,而且越喜欢他们时,就会对他们越看越顺眼。何况我们也不是光看一个人的天生条件,还有看他(她)怎么运用自己的条件。合适的姿势、表情、衣着和行为都能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说到穿着打扮,研究显示我们会根据人们穿的衣服做一些特别的假设。比如,穿着套装长裤的女士会被认为比穿蕾丝花边短裙的女士更具权威。想一想,在出席重要场合前,你一定会对衣着打扮精挑细选,这就是非语言沟通。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2 倾听:不只是听见
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北美公司的员工在每一个工作日都有60%的时间花在倾听别人上;大学生花在倾听上的时间占比也高达55%,而阅读只有17%,说话占16%。沟通除了输出信息,还要输入信息。倾听是最普遍但也最常被人忽略的输入信息的方式。
倾听是解读别人说的信息的过程(一个好的倾听者也会留意到对方的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你可能会混淆倾听和听见,但心无旁骛地听跟心不在焉地听是完全不同的。当然现代人每天都在被太多的信息轰炸,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秒都专心地听,不过这张卡片强调的是——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审慎地听别人跟我们说的话。
无效的倾听有许多种,比如虚伪地倾听,外表在微笑点头,实际上并没有听进去;比如自恋地倾听,把沟通主题强行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你在说“我的写作课真的难”,他会说:“你觉得写作难?那你应该来学下我的英语课。”;还有选择性倾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出回应,并自动忽略其他部分;防卫性倾听,总是认为别人说的话有可能是在讽刺和攻击自己。
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用过这里面的一些倾听方式,但不要责怪自己,因为倾听其实是一件费力的事,仔细听所耗费的心力并不亚于一次锻炼。如果你曾一整晚都在听你失恋的好友吐苦水,你就会知道这个过程有多费力了。
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呢?有三点具体的做法:
1.少说话。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我们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这里并不是说你应该什么都不说,问题是大部分人在真正需要听别人说话时,说了太多。
2.不过早评断。很多人还没听完对方的话,就评价或批评对方;当别人对你提出一些忠告时,别急着否定和反击,试着去了解一下这些意见,其实对你更有利;另外,就算没有批评,我们也喜欢根据第一印象去评价别人。综上,我们应该先倾听,弄明白所有的意思后,再做出回应。
3.寻找说话人的核心意思。除去一些夸夸其谈的人,大部分人说话还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的,不过人思考的速度其实比说话的速度快,所以听者很容易走神。因此,你可以尝试从别人的话里总结出核心意思。如果你没办法搞清楚对方的意思,你可以用知觉检核的方法。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3 倾听的关键:反应
可以想一下,如果你认为跟你谈话的人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不是他(她)在你说话时不时点头示意?还是你受到伤害时他给予你同理和支持?或者当你请教时他能适当地给你一种新观点或忠告?所以,合适的反应是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的关键,以下有3点方法来帮你达成这一目标:
1. 借力使力。顺水推舟,有时倾听者可以用沉默和简短的言论来鼓舞说话人多说一些,这也帮助了说话人通过这个过程自己协助自己解决问题。来看一个例子。
杰克: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最近要卖掉他的电脑,只要600美元,非常便宜!我很想买,但是好像还有一个人也对电脑感兴趣,所以我必须马上决定。不过,买下这台电脑会花光我所有的积蓄,这可是我存了一年的钱。
大卫:嗯哼。
杰克:我想这个冬天我不能去旅行了。如果这样,我可以找份兼职,也许还可以多找一份临时工。
大卫:这样挺好的。
杰克:你觉得我该买这台电脑吗?
大卫:我不知道,你觉得呢?
杰克:真是太难决定了。
大卫:(沉默并点头)
杰克:我想我该买电脑,因为我猜我以后不可能买到这个价钱的电脑了。
可以看见大卫没办法帮杰克做出决定,尽管他没有做太多,但是他沉默的存在其实帮杰克自己找出了答案。同时,大卫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比如点头(也许还有眼神接触、手势等),显示了他对杰克的关心。
2. 释义。指的是用你自己的话说一遍讲话者刚刚表达的信息(不添加新内容),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但这可不是叫你做鹦鹉,举个例子:
说话者:天哪,你看起来真是有点糟糕!
鹦鹉式回应:你觉得我看起来很糟糕!
释义式回应:你是不是觉得我看起来胖了太多了?
具体来说,释义包含3种技巧:
(1)改变说话人的措辞。
说话者:双语教育真是一个失败还浪费钱的政策。
释义者: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你生气是因为你觉得双语教育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用,对吗?
(2)从你听到的信息里,抽一个具体的例子。
说话者:约翰是个混蛋,想想他上周三做的事吧!
释义者:你觉得他说的那些笑话很冒犯女性,是吗?
(3)反映说话者的潜在意思。
释义者: 你一直提醒我要小心,听起来好像你在担心我会发生什么,是吗?
释义的优点就在于你的重述给对方提供了一个修正的机会。另外,这种反应方式对你而言可能有点陌生,一开始使用的时候也会有些笨拙,但是如果你能慢慢用起来,你就能体会到释义的价值了。
3. 支持。有时候,说话者想听到的是你对他(她)的关心、照顾、情感和兴趣,尤其在有压力和沮丧的时候。来看一些例子:
是啊,我也觉得这门课很难。(同理心)
听起来这份工作很适合你。(同意)
哇,你做得真好!(赞美)
这也许是你经常用到的反应方式,不过,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以免好心却说了坏话。
(1)火上浇油。想象一下,你跟朋友说了你的一个错误,然后他说:“我早跟你说过了,”你肯定会觉得泄气甚至生气。因为对方没有跟你站在一条战线上,也因为你已经犯错并有了教训,对方此时却只想着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应该避免这样的反应。
(2)看轻事情的重要性。假设你失恋了,有人对你说“那不过就是一次小小的恋爱而已”;假设你失业了,有人对你说“那不过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假设你考试没通过,有人对你说“那不过就是一次考试而已”,你会是什么感觉?轻视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上,去作评论,这样的反应是缺乏同理心的。
不过,法无定法,优秀的沟通者会根据性别、文化、场景、对方和自己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风格的方式来做出回应。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4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一些方法,以及成为良好倾听者的方法。
关键词:
语言,非语言,倾听,反应
要点:
注意避免三种容易引起纷争的使用语言的方式:混淆事实和个人意见;混淆事实和个人推论;用情绪性的语言。
当语言与非语言的内容不一致时,沟通者多仰赖非语言的部分,也因此在解读非语言线索时要特别谨慎,最好进一步确认表达者的初衷。
当我们认识一个人越深入,而且越喜欢他们时,就会对他们越看越顺眼。
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的做法有:少说话;不过早评断;寻找说话人的核心意思。
合适的反应是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的关键,具体有三点方法:借力使力(鼓舞对方多说一些);释义(用你自己的话说一遍讲话者刚刚表达的信息);支持(在说话者有压力和沮丧的时候,想听到的是你对他(她)的关心、照顾、情感和兴趣)。
思考与讨论:
你有记下来什么对你有用的方法吗?
在沟通过程中,你会注意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吗?看了今天的内容,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误解对方的可能呢?
如果你对谎言这一话题感兴趣,请记得去班级看领读。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5 今日导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说”和“听”,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实际上,沟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关系。那么,我们是因为什么因素而建立和某人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以沟通来建立、维护和促进一段关系呢?
今天的内容将围绕关系来展开。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6 是什么让人们建立关系?
“关系”是中国人特别熟知的一个概念。但是,与其定义“关系”的概念,不如审视一下关系的演变过程,因为关系不是一张张静止的图片,而是一场场正在上演的戏剧。
先来看一下是什么让我们和一些人建立关系,而不是其他人?当然,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找到某些人而避开另一些人。下面是经过研究证实的一些影响我们选择伙伴的因素:
1.外貌。颜值(一个人外貌的好看程度)是一个在网络上很流行的词语,虽然也常听人们说心灵美甚于外在美,但研究证实,外貌在关系的初期阶段是挺重要的。不过,即使一个人的外貌不是非常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一些研究结果也能让他不那么灰心。首先,在第一印象之后,长相普通但亲切的人,会被评价为有吸引力;其次,生理外貌的重要性会随着关系的增进而降低。
2.相似性。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个结论。例如,婚姻中两人的人格特质越接近,就越倾向于表达对婚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中学的好朋友也有很多相似性,包括一样的朋友,同一项的运动,相似的社会活动等;对成人来说,相似性比沟通技巧更重要,拥有较低层次沟通能力的人和拥有较高层次沟通能力的人一样满足于自己的朋友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它提供了某种自我支持,我们认为那些像我们的人是有吸引力的,那我们也一定有吸引力。尤其是在重大的领域上,例如当两个人互相支持彼此的事业目标,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忍受彼此在寿司品位上小小的不一致。
3.互补性。两个人有差异,而且当一个人的特质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时,两人的关系会增进。你可能会认为这和相似性矛盾了,别着急,请继续看下去。如果一方喜欢或擅长于管理钱财(投资什么的),一方喜欢管理家庭事务(家居装饰等),那么他们两人可以互补。下图是电视剧《悠长假期》里的男女主角,濑名和小南一个木讷安静、一个活泼热情,也是一种互补。
另外,根据一份关于超过二十年的伴侣关系的研究显示:有成功婚姻的伴侣之间有足够的相似之处,能让彼此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满意;也有足够的差异性,让他们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也让他们的关系充满趣味。关键就在于保持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平衡。(之后的卡片会详细讲解如何平衡)
4.袒露。告诉别人你的一些重要信息有助于获得好感,增加吸引力。假设你的一个同事分享了他的家庭状况(私人信息)给你,就意味着他相信你,你们的关系可能变得会更亲密一些。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7 如何袒露?
我们刚刚讲到了袒露是帮助建立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来看一个职场上的例子。
大卫在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当初级销售,虽然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是他一直没有升职的机会,所以挺沮丧的。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跟上司茱莉聊一下他的忧虑。请你注意一下大卫的自我坦露。
大卫:你有空聊一下吗?
茱莉:当然,请坐。
大卫:我想和你谈一下职业前景的事。
茱莉:前景?
大卫:是这样的,我在这边工作已经有一年多了,面试的时候你告诉我公司里的人升职都很快。
茱莉:是的。
大卫:我感到困惑是因为我的工作从入职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
茱莉:是,我们也看到你做了很多工作。
大卫:我很高兴你这么说,但我有点担心我能否和公司一起成长。(大卫向上司袒露了自己的担心,话题是合适的,当然这种袒露有一定风险,不过鉴于大卫之前表现良好,看起来是合理的。)
茱莉:我可以理解年轻人想要做事、想担负起更多责任的心情,你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只要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一段时间。
大卫:(有点儿不耐烦了)听起来不错,但是我已经在等了,而且等待的时间超过我的预期,而且我听到了一些事情,我不知道这会不会真的实现。
茱莉: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大卫:露西和雷蒙告诉我,有同事离开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承诺的升职。(大卫袒露了别人出于信任告诉他的信息,这危害了两个同事和茱莉之间的立场。)
茱莉:(肯定地)大卫,我相信你理解我不可以谈论前员工的人事决策。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公司会尽力给员工提供挑战和奖励,这需要一些时间。
大卫:一年可比“一些时间”长多了。(大卫的担忧是合理的,但是不应该用讽刺的语气去袒露。)
茱莉:对于安排你升职要花这么长时间,我跟你一样沮丧。我可以告诉你,在接下来的六周,就会有人事变动,你有机会去迎接一些新挑战。(茱莉一下说出了两条信息,这鼓励了大卫提供互惠的信息。)
大卫:真的吗?太感谢你了,茱莉。说实话,我本来已经在看招聘广告了,不是因为公司不好,而是我等不起了,我不想做那种到了四十岁还没有自己房子的失败者。(大卫犯了一个大错,他透露了自己关于房子的私人看法,这和现在讨论的话题无关。)
茱莉:其实我也还在租房。
大卫:我不是这个意思。(可是刚才的不恰当的袒露已经造成了伤害。)
茱莉:无论如何,我很高兴你能告诉我这些,我希望你能再坚持一小会儿。
大卫:当然!六个星期,我会继续加油的。
到这里,对话就结束了。茱莉仍然认为大卫是升职的候补者之一。但是那些不合适的袒露让茱莉对大卫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判断力产生了怀疑,她之前并没有留意到这些。茱莉心想要多注意大卫,直到他证明自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她才会给他更大的职责。
我们可以从故事里看到:
诚实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可以引导他人进行自我袒露。
袒露有好处也有风险。大卫通过袒露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获得了上司的关注,赢得了职场的机会。不过大卫不恰当的袒露给茱莉留下了负面印象,在某些方面也伤害了茱莉(人事、讽刺的语气、租房等)。
所以我们还要注意袒露的方式、时间是否合理,袒露的内容和主题是否有关,会不会伤害到他人等。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8 关系要紧密,但不能太紧密
在一段关系里,无论是新是旧,部分沟通者都会陷入一样的困境,因为沟通者追求的是重要但又矛盾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有了辩证的张力。这样说好像很模糊,下面详细地解释:
1.联系和自主。没有人能孤独地存在,所以我们会不断寻找和别人的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希望保留独立的自我。来看两种关系破裂的理由:
“我们很少有时间在一起。”
“我需要自由,而不是这样被困住。”
前一句是对伴侣关系联系太少的抱怨,后一句是对伴侣关系太紧密的抱怨,两种理由我们都常常能听到。事实上,每个人都在重复“抱紧我”“放我下来”“让我一个人”这三个阶段。婴儿出生后是“抱紧我”的阶段;然后慢慢地,他通过爬、走、摸来探索世界,这是“放我下来”的阶段;等到了青春期,“让我一个人”的倾向也会变得很明显;而等他长大,他又会重新变得和家庭亲密。
在婚姻中,第一年通常是“抱紧我”的状态。然后随着关系亲密度的下降,自主的需求增加,像是想交朋友、想参加不含伴侣的活动等,这样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但也可能重新定义了关系,甚至获得比过去更浓烈的亲密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2.公开和隐私。你有没有试过,当好朋友跟我们分享了几乎所有的想法和感觉后,我们可能会有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失去联系。这其实非常正常,再紧密的关系都需要一些距离,火热之后,总要冷却一下。除了袒露自己,我们也要保持和别人的私人空间,这就是公开和隐私的辩证关系。
3.循例和新奇。一段关系当然需要稳定,但是太稳定又让人觉得乏味和无趣,这就是循例和新奇的辩证目标。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描述夫妻关系的话:
“在结婚多年后,你知道他(她)的每件事、每个观点和每个习惯,甚至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你可以写一本16斤重的书,只谈他(她)的饮食习惯,你也可以在看电视时通过咀嚼食物的声音判断他(她)的位置。”
这样看来,沟通者在关系中面对的挑战就是要为循例的状态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29 让关系平衡
说了三种矛盾又重要的目标,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让关系平衡呢?
否认需求。这可不是在开玩笑,这的确是一种选择。举个例子,一对夫妻问题的来源是循例和新奇,但他们可能发现改变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决定继续保持老样子。因为如果他们自己不面对问题,那就只好继续保持不变了。
交替进行。比如一段时间选择联系,和伴侣在一起生活,而一段时间选择自主,独自生活。当然有的伴侣还是住在一起并分享苦乐,不过两人可以充分保留单独和朋友、同事的共处时间,也有各自的兴趣生活,像跳舞、打球、画画、练习乐器等。
对公开和隐私再定义。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态度。打个比方,想一想两人是如何因为不愿分享过去的经验(可能是情感上的,可能是其他方面的)而有受伤的感觉,现在可以将秘密定义为创造吸引力的神秘因素,而不是对公开分享的拒绝,这样仍然可以保留个人的隐私,也不用公开过去的每个细节。
整合新奇和循例。一对夫妻是这样解决循例和新奇的需求的,他们约定每星期一起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类似的,一些再婚的家庭,也会调整和适应他们的家庭传统。
接受矛盾的存在。这也不是在开玩笑,生命中的关系就像过山车,高低总有时。所以意识到自己需求的辩证张力,就能更好地接受和面对彼此。
以上这些策略,任君选择。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0 亲密关系
有人在医院里问那些即将死亡的人,什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90%的绝症患者把亲密关系列为了自己的答案。性别和文化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亲密关系。
1.性别。几十年前,科学家把缺乏袒露的男性理解为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擅长于人际沟通,因为女性愿意袒露自己的信息和感觉。不过,最近的研究却显示,男性倾向于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帮别人做事来表达亲密感,女性倾向于通过袒露个人信息来建立亲密关系。很容易联想到在一个家庭里,妈妈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用语言、或者是拥抱来表达她的爱,而爸爸不会这么直接,他通过支持和帮助儿子来表达爱。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讲的也正是这样一位不善言辞,只会默默行动的父亲。
另外,男女对于“性”的时间和意义的不同想法也会造成误会。很多女性认为性是亲密关系建立后的表达方式;而很多男性却认为,性是创造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所以,一个男人在关系初期和吵架后提出性要求,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好色之徒,他可能把性视作建立亲密感的共享活动。相反,女性认为应该通过交谈建立关系,也拒绝在关系建立之前就发生肉体上的亲密行为。
2.文化。一些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像中国和日本,人们一般不会主动接触外人或加入对话,而是通过妥善的介绍来认识彼此。之后,他们和外人的沟通仍然有礼有节。另外,他们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像美国和澳大利亚,人们和陌生人之间表现得会更熟悉,也会袒露更多的私人信息。不过有心理学家这样说:美国人容易接触,但是很难真正了解;德国人很难接触,但是容易了解。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亲密关系里的文化差异也在缩小。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1 今日总结
关键词:
关系,袒露,平衡
要点:
影响人们选择关系伙伴的因素有外貌、相似性、互补性和袒露。
诚实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可以引导他人进行自我袒露;袒露有好处也有风险,所以要注意袒露的方式、时间是否合理,袒露的内容和主题是否有关,会不会伤害到他人等。
在一段关系里,沟通者追求的矛盾又重要的目标有:联系和自主;公开和隐私;循例和新奇。
让关系平衡的做法有:否认需求;交替进行;对公开和隐私再定义;整合新奇与循例;接受矛盾的存在。
男性倾向于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帮别人做事来表达亲密感,女性倾向于通过袒露个人信息来建立亲密关系。
思考与讨论:
你是否曾过度袒露自己的信息,而导致和别人的对话或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地步呢?以后该如何袒露呢?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2 今日导读
在人际沟通中,难免有摩擦,你在面对与家人、情人、朋友的冲突时,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今天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沟通气氛和人际冲突。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3 像雾像风又像雨
人际关系就像天气,时而晴朗温暖,时而风雨交加。沟通气氛是一段关系中的情绪氛围。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在的天气,但是可以改变沟通的气氛。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的那股气氛,比活动本身来得重要多了。是什么引导着沟通气氛呢?很简单,一段关系中的气氛,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受重视程度。
在良好的沟通气氛中,人们互相传达着重视对方的信息,这就是“肯定的沟通”,比如说“你好厉害”、“你很棒”;反过来,负向气氛常使用“不肯定的沟通”,说 “我不喜欢你”、“你算老几”之类的话。显然,在创建沟通氛围时,我们要更多地使用肯定的沟通。以下有三种方法,你可以在交流中多用:
重视。看起来这好像太简单了,但其实人们常常忽略。比如你忘记回复朋友的微信,虽然只是一时的疏忽,但朋友可能会误认为你不重视两人的友谊,于是变成了不肯定的沟通。
承认。承认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倾听就是一种常见的“承认”,良好的倾听反应就是积极的“承认”,包括周三提到的借力使力、释义和支持三种方法。
赞同。同意对方的意见是最高级别的重视。不过,你不需要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你可以只回应你同意的部分。比如,你朋友因为遇到无良商家损失惨重,情绪爆发,虽然你觉得生气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你可以说:“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真诚的赞美也是一种很好的赞同,在合适的机会下,不要吝惜对他人的赞美。
其实,只要两个人开始沟通,气氛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两个人之间说些友善和肯定的话,互相微笑,那么沟通气氛会变得积极;反之会形成消极的沟通气氛。当一段气氛形成之后,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并且会螺旋式地发展——两人之间的交流会互相强化。举个“冲突螺旋”的反面教材:
A:(有点生气)你去哪里了?我们不是约好半小时前在这里见吗?
B:(防卫地)对不起,我在图书馆耽搁了。你知道我不像你一样有那么多自由的时间。
A:我没怪你,你不用这么敏感,但你说的话也有点过了吧。我也很忙,我还有很多比在这里等你更重要的事要做。
B:谁敏感啊?我只是随便讲了一句话,你就跳起来了,你到底怎么了?
看吧,因为A一开始有些生气,B就在道歉后说了一句不恰当的话,气氛就开始越来越紧张,变成了冲突螺旋。所以,大家要尽量避免陷入负面的螺旋,建立积极的沟通气氛。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4 防卫是人之常情
在刚才的对话里,B听完A的责问后,马上产生了一种防卫机制。这里说的不是身体上的防卫,而是指面子上的防卫。还记得周一讲到的身份认同管理吗?你希望在上司面前展现一种严肃、专业的形象,在朋友面前展现幽默的形象,当你努力展现的一面受到了别人的否定,你就会产生防卫的行为。
比如,你的老板批评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或者是你的朋友说你是个自私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这些批评并不正确,你当然难受;但是就算这些批评是正确的,你真的犯了一个错,或者你真的有些自私,这些话就会让你更加难受,你也可能会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因为批评越是命中要害,我们就越会生起防卫之心。
其实防卫机制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应该避免唤起他人的防卫机制。这里有一种可操作的建议:用清晰的信息和照顾别人面子的方法来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不带情绪地描述行为。
提出至少一个解释。
表达说话者的感受。
描述情境的结果。
表明说话者的意图。
举个例子,当男朋友的微信回复速度让你无法忍受时,你可以考虑的沟通方式是:
“昨天晚上我发了好几条微信给你,你每条都隔20分钟才回,而且都只有两三个字(客观地描述行为)。我觉得你可能是在忙,在见客户,总是看手机不太礼貌(提出站在对方立场的解释)。但是我每次发出信息以后都会盯着手机等好久(描述结果),这会让我很失落,还会有点生气(表达感受)。我觉得下次你如果要有一段时间不方便回信息,是不是可以先提前跟我说一下,这样我不会心情不好,你也可以专心工作(表达合理的意图)。”
不论你男朋友到底是在忙什么,是在打游戏还是在冥想,这样的表达可以让他注意和了解到你的感受,并且会促使他去想一个办法来避免这个问题。同时,他还会感觉到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朋友。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激动的沟通方式:
“你到底什么意思?昨天晚上你去做贼了吗?(没有客观描述,责问的口气容易唤起别人的防卫机制,引起冲突螺旋)你别想让我原谅你,除非你现在马上把你微信里所有其他的女生都删掉!(提出不太合理的意图)”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种沟通方式,并不是说孰优孰劣,因为情况不同,行为也不同,但可能第一种方式在多数情况下更有效。除了用在恋人之间,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和家人、朋友、同事的沟通中。你还记得吗?我们在周二提到了知觉检核这个技巧,知觉检核也是陈述事实,提出解释,再要求澄清。今天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知觉检核加上结果、你的感受和意图。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5 为什么有冲突?
冲突是每天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双方感觉到互不相容的目标。想一想,在一个小区里,跳广场舞的阿姨六点就开始活动了,而这时很多上班族住户还没有起床,冲突就发生了。如果阿姨们不跳广场舞,就会失去运动的快乐;如果她们继续跳,就会影响住户的睡眠。
这个案例里的目标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其实有解决的方法。住户可以关紧窗户,戴上耳塞,也可以去和阿姨们说明一下自己的苦衷,由此获得安静;阿姨们也可以晚一点再跳,或者是使用耳机,这样即使把音量放到最大,也不会影响上班族。不幸的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目标,所以存在冲突。
2.双方感觉到资源不足。最常见的例子是金钱不足,如果一个职员想要加薪,而老板并不想付这笔钱,那么两个人就会产生冲突。另一个常见的资源是时间,我们是应该加班工作,还是应该陪家人聊聊天,或者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时间不够是现代人的普遍感觉之一,而我们能给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大家都处于冲突的紧张中。
3.双方互相依赖。尽管处于冲突中的两个人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又常常是相互依赖的。一方的福祉依赖于另一方的行动,要不然就不会发生冲突了。事实上,很多人因为不能了解彼此的依赖而无法解决冲突,所以想要解决冲突,第一步就是要有“我们同舟共济在一起”的态度。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36 如何解决冲突?
现在来思考两个假设的人物:杰克和露丝。他们一起跑步已经有半年多了,每周三次,每次1小时。他们配合得很好,互相挑战用更快的速度跑更远的距离。他们对彼此越来越信任,慢慢地他们开始谈论一些没有和别人说过的私人的事情。
最近露丝开始叫上她的一些朋友一起跑步。杰克喜欢露丝的朋友,但是他们是初级跑手,所以杰克跑得不够过瘾,而且杰克担心自己和露丝一对一的谈心时间也会减少。杰克跟露丝说了自己的想法,但是露丝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她认为自己还是在和杰克一起跑步,而且杰克也说过喜欢自己的朋友。杰克回答她,这不一样。
面对彼此的冲突,杰克和露丝一共有五种选项:
1.逃避(双输)
与其在不一致里面挣扎,还不如干脆不再一起跑了。虽然这样避免了吵架,但也意味着杰克和露丝两个人都失去了跑友和友谊,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逃避的坏处是它反映了沟通者的悲观态度,认为没有办法可以解决冲突,虽然逃避可能获得暂时的和平,长期的误解和失望会严重破坏彼此的关系。
不过,逃避也有它的适用情况:当直面冲突的代价大于直面冲突的利益时,可以逃避;当你想要冷静一阵的时候,也可以选择逃避。
2. 调适(一输一赢)
假设杰克主动牺牲自己,去配合露丝,杰克跑得不够爽,也不能和露丝畅谈了;假设露丝主动牺牲自己,去配合杰克,只跟杰克跑步,也不能享受和其他朋友一起跑步了。两种情况都是一输一赢的结果。
调适的坏处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习惯性地去扮演“烈士”和“哀鸣者”。
适用于调适的情况有:当你发现自己错了;为未来的冲突预留一些筹码;想让对方从他自己的错误中学到东西时。
3.竞争(一输一赢,有时会变成双输)
调适的反面就是竞争,只在乎别人而忽略别人。假设杰克和露丝都强迫对方让步的话,可能其中一方会赢,一方会输。
竞争的坏处是它可能引起攻击,比如言语上的咒骂,或者是不那么直接的攻击,在这个故事里,露丝或许会在表面上答应杰克,然后却经常迟到,让杰克生气;杰克也可以表面上接受露丝的朋友,然后故意跑很快,把他们甩在后面。
竞争适用的情况是:当你认为必须自己的立场正确也必须坚持时;对方得寸进尺,你必须保护自己时;对方不愿意合作的时候。
4.妥协(部分双输)
满足双方的部分需求。杰克和露丝可能会用“各取一半,轮流满足”的方式,一半的时间里两人一起跑,一半的时间里和露丝的朋友一起跑。
虽然妥协满足了双方部分想要的,但是也失去了一些两人重视的东西。
妥协使用的情况有:需要在短时间赶紧解决复杂的问题;合作不起作用时的备用方案。既然妥协不是最优的结果,还有一样,那就是合作。
5.合作(双赢)。
这意味着既关心别人,又关心自己,不是用“你的方法”或”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我们的方法。”杰克和露丝可以商量一下,然后继续一对一的跑步计划,不过在最后几公里才请露丝的朋友们加入;或者他们可以订一下没那么难的计划,让露丝的朋友也能加入等等。
当然,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要具体地去分析。但是合作确实给你提供了一种思路,让你去打造解决冲突之道,让每个人都舒服。
合作适用的情况有:问题很重要而不能妥协时;你和对方的长期关系都很重要时;对方有不同的见解,你想合并双方的观点时。
阅读本章节
№.37 今日总结
今天学习了如何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和如何解决冲突。
关键词:
沟通气氛,防卫,冲突
要点:
肯定的沟通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沟通气氛,重视、承认和赞同。
当你努力展现的一面受到了别人的否定,你就会产生防卫之心。
避免唤起他人的防卫机制的方法是:不带情绪地描述行为,提出至少一个解释,表达说话者的感受,描述情境的结果,表明说话者的意图。
解决冲突有五种选项:逃避(双输);调适(一输一赢);竞争(一输一赢,有时会变成双输);妥协(部分双输);合作(双赢)。
思考与讨论:
在沟通关系中,我们都遇到过冲突,回想一下你遇到冲突时是如何处理的?下一次可以用到书中的方法吗?
到这里本书的卡片内容就结束了,谢谢你的阅读,也希望你能用书中的方法不断练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拥有你个人风格的沟通高手,与君共勉。
如果你对沟通还有更多的兴趣,请去班级页面报名参加周六的读书会。
阅读本章节
已阅读
№.1 本书导语
你和伴侣之间有没有互相说过狠话,伤害对方?你能说服父母支持你的大多数重要决定吗?你和同事在工作的合作上有鸡同鸭讲的时刻吗?这些问题非常普遍,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听上去沟通应该从生活中学,而不是从书本中。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错误的示范,可能会误导人,也有很多好的沟通榜样,而没有被大家注意到。一旦你明白人际沟通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你就能察觉出身边不妥的案例,并从好的沟通案例中吸收可取之处。《沟通的艺术》旨在帮你掌握科学沟通的态度和方法。
《沟通的艺术》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书。首先它是重版14次的大学教科书,两位作者阿德勒和普罗科特都是大学教授,所以里面的沟通理论和方法都由专业而科学的研究得出,不是想当然的结果;其次,本书的出色之处就在于作者把沟通放在了人际关系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中,由此可以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沟通,并让读者建立起尊重而主动的态度,而不仅仅只是技巧的使用。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内看(Looking in),主要关注和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包括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知觉和情绪;第二是部分是向外看(Looking out),主要关注和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和倾听;第三部分是看人之间(Looking at Relational Dynamics),主要关注关系层面,涵盖了关系、亲密关系、沟通气氛和冲突。我们每天会学习两章左右的内容。
必须提醒你的是,虽然你会看到一些术语,但放轻松,别担心,有些只是为了解释清楚意思,理解了就可以,并不需要记住。而且术语和沟通有关,还是比较生活化的;有些术语属于沟通方法,若是需要你记住的,会在文中适时提醒你的。
不能提供实践方法的沟通类书籍绝算不上一本好书,本书恰恰有着丰富的沟通建议和方法,任君选择。不过,沟通就像骑自行车,无论别人告诉你多少次怎么骑,都不如你自己试上一试。因此,阅读这本书的关键在于,在手机或小卡片上记下对你有用的沟通方法,并马上在生活里开始用起来。无论你是在和父母说话,还是和朋友说话,或者是和同事说话时,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方法用上,并且连续用三天看看效果。马上实践,马上反思,会帮你更好地提升沟通能力,成为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