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能没事儿找事儿

还是从育儿说起。这届家长特别难当,从早教有没有用、到上什么学校、要不要上辅导班、选择哪几项艺体特长……好像无一不是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昏昏噩噩地向前挪着步子,累并不快乐着。大家脑海中,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幻想,就是我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努力变成什么样子、进入什么阶层。

佛家管这种想象叫什么呢?可能说出来特别难以接受,叫梦、幻、泡、影……这一切都是你想象出来的,它不真实,但却真实地控制着你,甚至可能正在伤害你,而你却一直坚守着不肯放下。哎,谁没有被自己渴求的东西伤害过呢?

人们以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以为渴求是从自己本身发出的。但事实上,这个社会中存在一种“传说中的美好生活的蓝图”,我们的欲望早已被驯化。

有时候“求而不得”不是路径的问题,也不是幸运与否的问题,而是你的欲望从一开始就给你挖下了陷阱。如果你选择舍弃它们,你就偏离了社会的主流轨道,你仿佛因此失去了一些对幸福生活感到乐观的筹码、甚至就失去了一些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你选择坚持它们,痛苦就已经在日常生活里发生。

当人们对未来能够有着越明确的想象时,他们就越能够忍受过所有不幸福的此刻,只是因为坚信这些此刻的叠加,一定会在未来某天带来自身幸福感的提升。

然而,一切都是未知,社会范式和传统可以把复杂降为简单,却从来都不是安全的路径保障——从此保障你的人生无虞地走下去。很多人更愿意用传统的方式过完一生、而不是实验式的方式过完一生,就是因为社会有一个统一的“美好生活的蓝图”。这真是一件残忍的事。

人们追求着活成蓝图里的样子,为此放弃了诸多种可能性的探索,而实际上可能在那些可能性里,他们曾有机会真诚地感到快乐。比如学习一个冷门却热爱的专业,爱一个别人看上去不可思议的人,在“合适的时间”不选择结婚生子,女生不愿意变“漂亮”,不花钱成为一眼看上去就是中产阶级的人……

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90后比80后多元,00后又比90后更多元。难为了这届80后独生子女,在422的结构之中,要为自己的孩子燃尽最后的力气。

这个时代,家长可以花钱买到的教育,从育儿到培训,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家长已经开始头疼,不知道给孩子选哪个好,就像互联网快速发展那几年,人们恐慌信息爆炸一样。这时候最重要的参照系,就只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们了。然而这可能又落入了那个“美好生活蓝图”之中。

Berlant提出,“人们应该真诚地做出努力,去想象其他形式的关系和价值,去认同‘当下’,而不是某种未来的可能性的价值”

比如关于数字的早教,有太多方法了,上早教班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如果你在餐桌上,发现孩子对筷子有了一、二的概念时,从而顺水推舟引导他对数字的兴趣,要比早教课上,千方百计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之后,再去灌输这个概念,效率高得多。

比如儿童情商课,它更多是源自生活的。上情伤课,和报写作辅导班差不多,掌握了一些工具,却不那么鲜活了。

当然,选择多也不都是坏事,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看见了自己的孩子,而这个的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看见了自己。摒除杂念,摒除梦幻泡影,然后再做决定,那种生活才精彩!

世上本没有事儿,你认为有事儿才有事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