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已经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回去过年,就是到处吃吃喝喝”……每次年后回来上班,“年味”成了同事们最大的谈资。
那么,是什么冲淡了年味?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宽裕,为什么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一、儿时过年的那些期盼,如今在平时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有新衣裳穿,有平时得不到的糖果吃。每到寒假,我都兴高采烈地跟在妈妈身后,奔赴各条大街小巷,置办年货,购买新衣。那个年代,流行裁缝,街上大大小小的裁缝店有数十家。选布料,挑颜色,选款式,量肩宽、袖长、腰围、裤长等等,然后要等待三五天才能拿到新衣裳。拿到新衣裳后,也不能马上穿,整齐的叠在衣柜里,每天就期盼着新年快点到来,可以穿着它迎接新年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一年四季随时都能购置新衣,超市琳琅满目的糖果已不再新奇,况且,还可以通过代购购买国外的零食。
契诃夫说:“人们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某件事情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比如过年,人们对新衣裳,新糖果已经了无期盼,唯一期盼的是一家团圆。每年春运,抢票、找黄牛抢票,就是为了了却心中一家团圆的情怀。
二、缺席了置办年货的忙碌,丢失了参与的存在感。
记得女儿刚出生的那年,我跟老公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孩子那时还太小,只有二、三个月,回去的那段时间,我基本都在照顾孩子,看着爸妈为新年忙碌,而我却帮不上任何忙。虽然儿时过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温馨熟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也许很多事情只有亲力亲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像工作,只有参与到团队的建树之中,才能伴随它一起成长,也才更能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三、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多成员扰乱了儿时的记忆。
大年三十晚上,就是传统的守岁。儿时记忆中,爸爸用炭火炒葵花籽,妈妈炸黄角肉(面粉,鸡蛋和葱花搅拌成面糊,然后夹一小团,放进油锅里炸。一般用来下火锅),哥哥陪爷爷奶奶看联欢晚会,而我负责摆糖果盘,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我和哥哥都已成家,常年在外工作,也难得回家。过年,倒更像是一次家庭聚会。在外奔波一整年,回家休整几天,又得匆忙赶赴异地工作。
远嫁后,二三年才能回一次娘家过春节。儿时的年味,早已成了永恒的记忆,珍藏在心灵深处。逢年过节,小心翼翼地独自拿出来翻阅,待到热泪盈眶,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它就像儿时的朋友,时刻守护着我孤独的灵魂;它更像一剂幻想剂,使我在异地他乡,依然能闻到儿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