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其中“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贯穿于老子整个“道”的哲学体系。他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作根据,来反复论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柔弱胜刚强”观点。并且在三十六章中给了“柔弱胜刚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老子以其卓越的智慧,提出以弱用之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他认为柔弱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是生路,强硬是违反自然法则的、是死路,而守阴守弱居下则是为人的基本品格。
从《道德经》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所说的“柔”是能够克刚的“柔”,所说的“弱”是能够胜强的“弱”,而不是为“刚”所屈服、被“强”所吓倒。“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老子推崇“柔弱”,是倡导以“柔弱”为手段,达到战胜“刚强”的目的。这恰是《易经》阴阳辩证思维逻辑,归结为洪涛老师的万象圣达公式:0=01=1+1=0,最为恰切。
“柔弱胜刚强”能成就帝王霸业。“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认为“侯王自称孤、寡”就是“怀柔处下”的体现,因此他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借圣人之口明确提出君王“忍辱方能负重”。
纵观历史,“忍辱方能负重”“柔弱胜刚强”的典范当属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为奴伺候吴王,放牛牧羊整整三年,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养精蓄锐,誓灭吴国。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提醒自己莫忘三年耻辱。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夫差战败,羞愧自杀而亡。自此,十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成功逆袭,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越王勾践落入吴王夫差之手,如果他不具备像水一样的柔弱,而是仍旧摆出一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君王的驾势;或者他不能甘于处下,不能“受国之垢”,不能“受国不祥”,不以“卧薪尝胆”的方式警示自己不忘耻辱,励精图治。那他的就难以雪恨,难以成为“社稷主”、“天下王”!
“知弱、守柔”,就连“乐不思蜀”的刘禅就是高手。刘禅这位蜀汉后主,被冠以弱智,低能儿,这实在是千古奇冤。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对历史上的刘禅做了另外一种评价。陈寿借其臣子之口说他,在自己国力无法抵抗强魏时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轻,采取了投降的上策。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为全国百姓安危考虑,在无力抵抗时投降是"全国为上"之策,并且夸奖刘禅"通明智达",胸怀王者之义!刘禅被接到洛阳后,司马昭认定他是个没心没肝的傻子,对他放松了戒心。这样看来,刘禅表面上的“乐不思蜀”是他“怀柔处下”的应对机智,这“扶不起来的阿斗”的背后,实则是另有常人不知的处事之道。
无独有偶。清代康熙帝也是“怀柔处下”“柔弱胜刚强”的高手。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辅政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权倾朝野。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也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终究敌不过少年人多势众,鳌拜被他们抓进大牢。康熙帝巧用妙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由此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再无人敢在他面前放肆。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智慧让康熙帝躲过了鳌拜多次明枪暗箭的算计,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守柔、守弱之道树立了少年帝王的威望;由于他的大智大勇,甘于“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赢得了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的机会。在位61年,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相反,如果他不懂得守弱,持弱,那么他对鳌拜的蛮横专权就会束手无策;不懂得“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就不能以天子的威仪与鳌拜抗衡;那么少年天子也就难以逃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厄运。
“读史可以知兴替,读人可以明得失。”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改变的事情的时候,要勇于放低自己,忍辱负重,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时的磨难,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实不足惧。“怀柔处下”“静以制动”、“静观其变”“韬光养晦”方能赢得反败为胜的转机,才会有重振旗鼓的胜算。由此看来,老子的智慧实在高明!
“柔弱胜刚强”能达成将相夙愿。《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段话的意思说:在淮阴有个杀猪的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很高大,又喜欢带着刀剑,其实呢,是个胆小鬼。”并当众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自知不能力敌,硬拼肯定吃亏,就仔细地打量了这少年一番,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低下身趴在地上,从那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觉得韩信太懦弱,太胆小了。身配刀剑之人为何如此胆怯?胸怀壮志之人为何如此懦弱?后来的淮阴侯驰骋沙场怯懦过吗?面对西楚霸王项羽怯懦过吗?没有。然而为何当时就怕这杀猪少年呢?因为当时的他势弱,他打不赢这一群泼皮无赖,韩信除了接受羞辱,别无选择。如果他逞一时之勇,与那群恶少争斗,只能呈现两个结局:一是敌不过恶少,屈服而成为恶少的帮凶;二是被恶少毒打致残,从此以后再也不能游走江湖,图谋大志。这样的结果不是韩信想要的,他的妥协不是怕,而是自我保护。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是很善待屠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正是对韩信“胯下之辱”的完美诠释。
“胯下之辱”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到处都是,而能够承受得了屈辱,受得了挫折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成功的路上不拥挤。”一个人想要拥有与众不同的大成就,就应该承受常人无法接受的大屈辱。“忍”字头上一把“刀”,古曰“忍得一时之气,可消百日之忧”,今言“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都是忍耐和忍辱的道理。忍辱貌似屈辱、怯懦,但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能否选对“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问题。领导者就是在受委屈的过程中磨砺成熟的,也是在被栽赃,被陷害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好领导的。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代名臣张良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的张良获得黄石公的旷世绝学兵书后,按照书中的教导反复研习,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张良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拜师学艺,一定要虚心,态度诚恳,百分百尊重老师,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师傅的真诚相授。张良若不具备“稳得住”的修养、“忍得住”“甘居下”的德行,经得起老师的数番考验,断然没有机会成为黄石公的传人,获得黄石公的赠书,继而成长为帝王军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尊重人者,人自重也。”成功的人能够包容一切,他的内心犹如大海一般开阔,又像垃圾桶一样容人所不能容。如果你能够接纳来自各方面的污水,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大海;如果你能够接纳垃圾,你就能够洁净周围的世界。有人说,领导者接纳污浊以后,理应自己澄清,并将污水澄清,无怨无悔。领导者应如垃圾桶,“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全部接受。成功的人,往往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走向成功。正所谓“一滴水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考验。有的人失败了才追悔,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殊不知生活没有彩排,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现场直播。有位老师说的好“每一个人当下的表现,都是他生活的全部缩影”。经受住了考验,就拥有了机会,拥有了平台,拥有了成功的可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一个人一开始进入生活,就有明确的规范,有了规范,就要有所制约,有所制约,就不会遇到任何危险,就可以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这才是成功的法宝。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天地间,不讲规则,不走正道,老天就不会原谅他 。恰如《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由此可知,人的自我修养有多么重要!按照老子的精英思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个人要成功就需处处走在前面,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人;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要“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古人的要求,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好像难以做到,可是在三百个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做到,那么这个人就是领袖。领袖就是精英里的精英,就是那个容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的不同平常的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甘于守阴守弱居下,甘愿做天下的沟壑、做天下的工具、做天下的溪谷,你就能在职场这个大熔炉里被锻造成一块好钢,成为行业翘楚,成为备受关注的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以贯之,你就自然会受到群众的拥戴,成为了领袖,成为行业内的领导人;成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样的精灵,成为那个被无偿利用、栽赃、陷害而总不会死去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