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曰小强的剪辑大作《84分钟速读三体》让我得以在电影版《三体》出来之前一饱眼福,今晚二刷。这次是在B站看的,其播放量、弹幕量之高,让我怀疑我钟爱三体之思想之价值。可是,价值不等于独特性吧?总而言之,我似乎还是不愿意承认我的本质是世俗的。
看《三体》又让我开始恍惚起来。我过了嘛,人的自由意志是间歇性地存在的。
此刻我又自由了,又开始怀疑一切。我所处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不是,那另一个世界又是不是真实的,怎么定义真实,有没有真实?噢,顺带一提,我好像已经逐渐地不信基督教了,哪怕是作为一种“绝对力量”的形式或作为心理学手段的形式,我也不相信了,我怀疑“人”,甚至怀疑“绝对力量”。
粒子规律可以不存在,假设前提是普遍承认的?你拿头讲?这里首先的错误就在于:为什么你应该相信权威与大多数?为什么你应该相信你看到的?其次,也休谈“因为”云云,如休谟提出的,因果论是否存在还值得探讨。
今晚百度学术推送了一篇文章,题为《寒门青年博士之死》,西北人家,社会学硕士、人文地理学博士,有妻有子,带孩子带到凌晨,再通宵复习考博,论文发表也颇有成就,研究啥啥荒漠治理的,总之堪称人生楷模吧。总之从作者到评论,都是“惜命”共鸣,本质上,好听点说是爱生命,难听点说是怕死,若稍微在词藻上修饰一下,那便是:呜呼哀哉,可悲可叹!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作者最后提到《此生未完成》,完成?完成你妹啊……我留了个言:想问问学者们,多活几十年的区别在哪里,很好奇。
不知道会不会被鄙视吧,总之我先鄙视一下现在所谓的学者们吧,真的丝毫不如刘慈欣这样的思想者。许多学者在我看来成了局限性的最佳代表了。
我们知道,对于生死之事我们感慨万千,因为死亡是我们极度恐惧之事,我们参与到感慨生死的事件中来与自己的恐惧周旋。所以是不是很不自由?
来自香港浸会大学讲方法论的老郭,一口老北京儿的幽默,笑眯眯地说:你们要想在学术上有造诣,得像我一样看得开、睡得香、长得胖。然而老郭早已看穿一切。他在方法论前面最先讲的是宏观的叙事:他明确地认为永恒的规律不存在,一切规律都是临时的,但是它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嘛。
怀疑与批判,可能是我的全部本质吧。与基因特殊性有关,与哲学启蒙有关,与社会科学的训练有关。噢对,休论因果。
《三体》的许多假设前提几乎都是天马行空的,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它教会我的是保持想象力,然后超越眼前的局限性。浩瀚星空里有真正的自由,抑或是永恒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