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非常喜欢的的东西,男孩子看到车就一定要要,女孩子看到娃娃一定要,或者喜欢的好看的文具、贴纸、画片、玩具等等,对于家长来说:
有时候会带来一些便利,哭闹时给他给就不哭了,做对了给个奖励,孩子们都会好好表现,开心的欢天喜地快乐的样子,好生喜欢!
有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也造成我们的困扰,孩子在超市商场站在想要物品前面不肯离开,一定要买!这个时候家长想要阻止这种行为。常常因为要不给,不给买又一定要,而让大人非常生气,与孩子产生很大的矛盾!
孩子对世界充满新奇和乐趣,新事物满足需求孩子开心,大人高兴!但现实中,不是每一个都能满足,当有一天脱离父母,也必然体验“想要,不见得一定得到”,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拥有的,所以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就习得“得不得就放手”的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物,这就会很好的帮助孩子建立丰厚的挫折忍受力。
到底是兴奋还是快乐?
孩子得到喜欢的东西,常常会产生特别开心的情绪,外在已经无法表达他此刻无以言表的情绪,就会一直尖叫!但孩子的尖叫声令大人头疼!家长要认识到,这种尖叫狂喜的表现是因为外在事物、环境、氛围而起的兴奋,而不是真正由内而发的快乐。
就是狂喜兴奋的孩子,大多数因为外在所发生的外在事物、环境、氛围而起的兴奋而发的快感。伴随着尖叫跑和跳的行为。
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则是从内散发的满足,那是一种淡定的微笑和迫不及待的分享。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面对“想要,不一定得到”,把得到的狂喜转换成得到的快乐,才能真正体会“拥有”的内涵。
想要是瞬间还是持续?
孩子想要的东西存在于瞬间,唯有持续想要才能营造发自内心的快乐!
例如:带孩子去选礼物,孩子可能在刚看到就想要,而不肯放手。家长不必在这个时候马上阻止,即便觉得的有多不好。鼓励孩子再往后看看,后面还有很多,但不要强迫孩子马上必须放下,尊重孩子“当时的想要”,而不用太快担心他等一下无法把这个东西放下。
等如果多了,他手里拿不下时会自然放下,家长也可在这过程中把自己的意见放进去做引导。如果都逛完了,还能拿在手的东西是持续想要的空间;最后的决定,可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以“以现实的条件分析”为考量所做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把兴奋转为快乐
建立得到珍惜的概念
发生当下,建立用一个换另一个:
例如:父母提前准备好一个孩子喜欢的物品,如果他要买新的就拿出来给他,提醒他已经有,不需要再买。也可以转移注意力。
语言顺从同意,提出有挑战的问题,需要他先解决买东西的实际需求问题才可以买。很多时候孩子对比后会自动放弃。
例如:想要某个东西,回应可以呀,那你去看看同类的哪个更好?哪个牌子的好?从网上买还是去商场买哪个更方便?性价比更好?
一定不要做的:
总是硬把孩子手上的东西拿走(偶尔可以,但不要总是,孩子就没有进步,而总是觉得觉得被剥夺)
孩子想要就给他(孩子遭遇的挫折太少,之后遇到被剥夺的感觉,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