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年级,班级人数忽然增加,多了许多新面孔。这些新来的同学,都是周边较远村庄的孩子们。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由于路途遥远,上学不便,他们都是在自己村里上“复式班”。所谓“复式班”就是,一到三年级同坐一个教室,由一名老师代课。一个学校,一般最多十几名学生,每个年级就是三到五个,一般配三名老师,一个数学,一个语文,还有一个监管体育、音乐、美术。体音美一般集体上。语文数学,都是分开上。怎么分呢?当给期中一个年级讲课的时候,其他两个年级学生做作业。会不会有影响?当让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可是没办法,条件限制。
那为什么选择四年级为节点进行整合呢?因为到了四年级,大家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父母会在街道租房给他们,两三个小孩一间房,都是普通老百姓自住房,留出一间租给孩子,租金一个月15元。平时吃饭,学校有食堂。父母不会过多担忧。
每周到了周五放学,就会看到公路上,成群结队的学生,背着书包,浩浩荡荡。那时候是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自己走路回家,大部分都是十几里的路。其实我那时候不住校,但算起来,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一天两个来回也要走9里路。
到了周日,吃过下午饭,这些学生又会三五成群,背着书包,还有家里备的一些小干粮,诸如锅盔馍,咸菜,油条……往镇上赶。
那时候的孩子,从会爬开始,就跟在自家哥哥姐姐后面玩。等到会走了,更是撒欢儿。农村的孩子,只有在不会爬之前才会坐在婴儿车里。所以,那时候的我们,练就一身跑步本领,十几里路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到了五六年级,慢慢有人会骑车子了,就有一部分同学骑车回家,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步行。一直坚持,就是三年。如果初中还在镇上上的话,那就要再坚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