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当对方说出一个特征,你可能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或者形成一个主观印象。
偏见,从广义上说,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在心理学上,正向的偏见的心理倾向,叫做光环效应,负向的偏见的心理倾向,也叫刻板印象。
从狭义上讲,它特指负向的偏见,因此,偏见被定义为: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
对特定人群持偏见态度的人,一般是固执已见的人,不管提供什么信息和事实依据给他,他都不会采纳,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判断。
他要么歪曲事实,要么对事实置之不理,并开始新的攻击,以维持他对特定对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偏见带着某种思维定势,也叫定势或定型。
定型是指将同样的特征强加到群体中每一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或者认为四川人都能吃辣,我们就会推断说,几乎所有的四川人都能吃辣,甚至无辣不欢,嚼着辣椒当零食吃。
当我们听到某些身份标签,像东北男人,心机婊,娘炮,女博士这样的字眼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会出现一种特定的形象。
比如东北男人,人们一般都会认为,他身材高大威猛,脾气不好,性格暴躁,爱打女人等特点。
定型的功效有好有坏,能带来便捷的一面,也能带来危险。
当这种定型完全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且完全正确的时候,它便成为人们处理复杂事件的一种适合的捷径。
想象一个情境,在下午4点钟的时候,你接到老板电话,说晚上6点要招待一个重要的客户,让你去安排。
然后老板的手机就没电了,打不通了,你想了解客户更多的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口味偏好,这些都无法得知。
你作为公司的秘书,马上要招待四川来的重要客户,要去安排宴请,但是除了这个客户是四川人这个信息给到你,其他的信息你都不知道,你只能凭着经验,在菜品的选择和口味上,尽量选一些偏辣的菜肴,以满足四川客户的需要。
而当定型导致我们忽视一群人的个别差异,它便是一种不适应的潜在危险。
例如,我们对于新疆人就会有偏见,认为他们是狡猾的、危险的暴徒。新疆人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因为这样的定型,影响其工作的状况。
我们对河南人也会有偏见,认为他们都是骗子、小偷。
我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原来工作的银行里,有个河南人客户想要在银行申请50万元的贷款的时候,审批没有通过,被拒绝的理由,就是因为他是河南人。
当然,客户不知道自己被拒的真实原因,只模糊地告诉他不符合贷款的条件。
我想如果客户知道自己被拒的真实原因,一定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会来银行讨个说法,更严重的会来闹事。
可见,对于不同民族和地区人根深蒂固的定型和偏见,很难改变。
我们绝大多数定型并非建立在可靠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是来自道听途说,来自大众媒体杜撰的形象,或者产生于我们头脑之中,作为我们对自身偏见和残忍行为的辩护方式。
人会因为压迫而产生无助感和无力感,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尊心的损伤。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带着偏见式的标签,或者偏见的眼光审视对方,这是我们固有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们基于对对方的判断,可以有效地缩短社交时间,提高社交效率,但总体上不利于于我们真诚地相处,坦诚相待。
偏见是人际交往的毒药,是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壁垒,是高人一等的姿态,是固步自封的藩篱。偏见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摒弃的束缚,才能窥见人类的自然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