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认知上的“盲区”,首先你必须改变,觉察到这个盲区,改掉自身,然后孩子才可能改变。
举一个最近我们反思的米粒儿上学迟到的的问题,每当我们早上送米粒儿去学校迟到的时候,米粒儿总是爱哭。那时候我们觉得米粒儿怎么这么一点小事情就爱哭,哭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总是无法理解她的情绪波动,觉得她怎么性格如此不好,然后站在我们的视角堂而皇之的去打击她,让她坚强点,让她不要因为迟到这样的小事情就哭泣,没什么好哭的,好成绩又不是靠不迟到得来的。
我们根本没有尝试着去理解她到学校迟到的情景,她的同学们是这样的清醒,读书的读书,背诵的背诵,默写的默写,忙得不亦乐乎,而米粒儿却要灰溜溜的内心不安的溜进教室去。
那种情景带来的感觉糟糕透了,一个人的成长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良好的感觉,具体一点来讲的话,就是一个孩子掌控感的逐步丢失,控制不了局面带来的挫败感,这些感觉上的糟糕或者丢失直接影响她在同学之间的印象,影响,名誉,成绩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米粒儿在通过哭泣这样的不良行为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执迷不悟,这对父母来讲,属于典型的认知层次里的最底层:不知道也做不到,这种认知盲区太致命了,周而复始的轮回,孩子内心里的挫败感也日积月累。拿什么和别人来竞争。
这里也有两层认知:
首先米粒儿爱哭泣是由于我们的对待方式不正确造成的,我们并未认知,以为她性格不好,殊不知孩子的性格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无认知,何谈改过。
其次当米粒儿用哭泣这种方式进行自我缓解,自我平衡的时候,我们禁止她哭泣,这会让她把这种不良情绪压抑到内心去,一旦内心这种不良的”气“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出现一些更强烈的心里问题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时刻逼迫自己不停的觉察,不停的观自在,相信生活里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认知盲区,统统都要挖掘出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在一条健康向上阳光的道路上,不良行为和问题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