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笔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No!”
摘要:共读《瓦尔登湖》经济篇
今天开始我们来共读一本新书《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一本散文集,没有一个主线故事贯穿始终,全书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房屋,自给自足生活两年零两个月的观察和感悟。整本书读起来很优美,也很艰涩。我希望可以通过更白话的方式,提取出我所体悟和理解到的梭罗的精神世界,来同大家进行简单的分享,如果我的领读使你对本书产生了兴趣,请一定要阅读原著,一定会有在我领读之外的其它精神感官的享受和共鸣。
瓦尔登湖的经济篇几乎要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作者对于人生存在地球上所需要的物品的全方位思考。可以大概按照三部分来划分:一、作者主观的对生活必须品的分析。二、依据主观分析在瓦尔登湖畔所做的‘生存实验’。三、通过试验和体悟对人们现实生存困境的分析。
一、作者主观的对生活必须品的分析
梭罗并不是仅仅靠一腔热情就扑入了瓦尔登湖畔的自给自足,刀耕火种,不用畜力的生活,而是完全有了一套自己的估计和预算。在书中有好几个长长的清单,列明了所需的物品以及按照当时物价的价格估算,甚至还算了好几笔账,教我们如何达到收支平衡的目的。
二、依据主观分析在瓦尔登湖畔所做的‘生存实验’。
有了以上的打算和预计,下一步就是,让其变成现实,于是梭罗开始伐木建房,采集浆果,开耕田地。事情当然不会完全和最初估计的一样,有因为播种季节不对而颗粒无收的作物,也有阴差阳错因为没有酵母而创作的无酵母面包,而这一点一滴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给梭罗带来了对人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三、通过试验和体悟对人们现实生存困境的分析。
把生活建立在现实而不是导致胡乱的想象的基础上,是经济篇的一个核心观点。梭罗以此为核心提出了很多衍生出的生活建议。比如,生活没有应当怎样或必须怎样的规则,生活的力量在于创新和尝试。比如,人们把所需要的奢侈品称为生活必须品,并因此套上枷锁,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比如,因为怕生病而攒钱,反倒把自己累病了。这种看起来本末倒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却真实的,时时刻刻的发生在当今的社会里。
以上,是我对《瓦尔登湖》经济篇的简述,下面来谈谈我在阅读时的思考。本书的成书时间在19世纪上半叶,那时的美国正处在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富足,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而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和物质的极大富足,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主导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聚敛财富成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这个,人们不惜一切手段,过度的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建成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索取的一在过度,人们终究业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并在此著书。
19世纪初的美国,也就在现在的中国的发展阶段,我们年年追求着GDP上涨的数字,我们被困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里匆匆忙忙,不断的许给自己,来年,下一次。然后再次让城市作为囚笼,让薪水变成镣铐把自己困死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金志文的《远走高飞》唱出了每个人心里的呐喊。不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想象力的贫瘠限制了让一切发生的可能,就让我不停的在原地做着困兽之斗。
之前有朋友抨击过,现在网上的一些爆文,就是不负责任的煽动年轻人放弃工作,在一无所有时创业,99%都会失败,并且要年迈的父母去为自己的愚蠢买单。这个观点我认同,所以我并不想再次以煽动的口吻,来煽动年轻人回归自然或隐居山野。要记着我们生而不同,且各有所长。梭罗也说,并不想给两种人定规章:一种是性格坚强,专注自己的事业并勇往直前的;另一种是无论在做什么,可以从在做的事里不断获得灵感,并发自内心的热爱的。这两种东西概括来说:梦想和爱好。
如果有其中之一或者两者都有,那么恭喜,你一定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且阳光向上的人。那么继续读这本书会帮助你开拓另一种视野,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谦和。并不会太多影响到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而如果不在此列,则可以通过读该书来反思和归纳,同时,书本身也提出和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使内心不再贫瘠,胸怀更加广阔。
我很喜欢梭罗发现无酵母面包的哪一段,眼前浮现的是梭罗小心翼翼地在烤架上翻面包的样子,嘴角带着窃喜,眼神里满是光彩。哪有什么必须放酵母,所有的必须都是人类自己穿上的枷锁,我也懂了梭罗那无时无刻不在的自由。
当我读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时候,惊讶于梭罗博学的同时,也在想他也许比血脉里留着祖宗血液的炎黄子孙,更懂何为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舍得。也许他才是最懂的老庄愿“曳尾于涂”的逍遥的人。
读到梭罗对房子的看法时,笑的没有办法更加会心,梭罗所对比的租房到底是要租房还是买房很好的回答了我们当代社会的疑惑。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尺寸大小和位置,是否在学区,而是,住在一起,全家人的内心,是否富足。前几年互联网新起一个热词‘房奴’。指的是背着房贷,每月节衣缩食的现代人。而在梭罗的认知里,租房的也是房奴,把大部分的钱,用在了彻底的镣铐上。而我的理解是,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能力购买或租用房屋,如果买房或租房后,本身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那这一切都是愚蠢和不值得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某一件事,而放弃了大多数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就像为了怕生病去努力挣钱而把自己累病一样的愚蠢。
开篇第一篇,文字读着枯燥且艰涩,但是可以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太多太多。但是归根到底,通过衣食住行的种种讨论和探索,始终鼓励和提倡的都是一种化繁为简,自然至上,纯真潇洒的生活态度。
摘要:共读《瓦尔登湖》经济篇
今天开始我们来共读一本新书《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一本散文集,没有一个主线故事贯穿始终,全书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房屋,自给自足生活两年零两个月的观察和感悟。整本书读起来很优美,也很艰涩。我希望可以通过更白话的方式,提取出我所体悟和理解到的梭罗的精神世界,来同大家进行简单的分享,如果我的领读使你对本书产生了兴趣,请一定要阅读原著,一定会有在我领读之外的其它精神感官的享受和共鸣。
瓦尔登湖的经济篇几乎要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作者对于人生存在地球上所需要的物品的全方位思考。可以大概按照三部分来划分:一、作者主观的对生活必须品的分析。二、依据主观分析在瓦尔登湖畔所做的‘生存实验’。三、通过试验和体悟对人们现实生存困境的分析。
一、作者主观的对生活必须品的分析
梭罗并不是仅仅靠一腔热情就扑入了瓦尔登湖畔的自给自足,刀耕火种,不用畜力的生活,而是完全有了一套自己的估计和预算。在书中有好几个长长的清单,列明了所需的物品以及按照当时物价的价格估算,甚至还算了好几笔账,教我们如何达到收支平衡的目的。
二、依据主观分析在瓦尔登湖畔所做的‘生存实验’。
有了以上的打算和预计,下一步就是,让其变成现实,于是梭罗开始伐木建房,采集浆果,开耕田地。事情当然不会完全和最初估计的一样,有因为播种季节不对而颗粒无收的作物,也有阴差阳错因为没有酵母而创作的无酵母面包,而这一点一滴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给梭罗带来了对人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三、通过试验和体悟对人们现实生存困境的分析。
把生活建立在现实而不是导致胡乱的想象的基础上,是经济篇的一个核心观点。梭罗以此为核心提出了很多衍生出的生活建议。比如,生活没有应当怎样或必须怎样的规则,生活的力量在于创新和尝试。比如,人们把所需要的奢侈品称为生活必须品,并因此套上枷锁,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比如,因为怕生病而攒钱,反倒把自己累病了。这种看起来本末倒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却真实的,时时刻刻的发生在当今的社会里。
以上,是我对《瓦尔登湖》经济篇的简述,下面来谈谈我在阅读时的思考。本书的成书时间在19世纪上半叶,那时的美国正处在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富足,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而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和物质的极大富足,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主导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聚敛财富成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这个,人们不惜一切手段,过度的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建成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索取的一在过度,人们终究业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并在此著书。
19世纪初的美国,也就在现在的中国的发展阶段,我们年年追求着GDP上涨的数字,我们被困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里匆匆忙忙,不断的许给自己,来年,下一次。然后再次让城市作为囚笼,让薪水变成镣铐把自己困死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金志文的《远走高飞》唱出了每个人心里的呐喊。不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想象力的贫瘠限制了让一切发生的可能,就让我不停的在原地做着困兽之斗。
之前有朋友抨击过,现在网上的一些爆文,就是不负责任的煽动年轻人放弃工作,在一无所有时创业,99%都会失败,并且要年迈的父母去为自己的愚蠢买单。这个观点我认同,所以我并不想再次以煽动的口吻,来煽动年轻人回归自然或隐居山野。要记着我们生而不同,且各有所长。梭罗也说,并不想给两种人定规章:一种是性格坚强,专注自己的事业并勇往直前的;另一种是无论在做什么,可以从在做的事里不断获得灵感,并发自内心的热爱的。这两种东西概括来说:梦想和爱好。
如果有其中之一或者两者都有,那么恭喜,你一定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且阳光向上的人。那么继续读这本书会帮助你开拓另一种视野,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谦和。并不会太多影响到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而如果不在此列,则可以通过读该书来反思和归纳,同时,书本身也提出和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使内心不再贫瘠,胸怀更加广阔。
我很喜欢梭罗发现无酵母面包的哪一段,眼前浮现的是梭罗小心翼翼地在烤架上翻面包的样子,嘴角带着窃喜,眼神里满是光彩。哪有什么必须放酵母,所有的必须都是人类自己穿上的枷锁,我也懂了梭罗那无时无刻不在的自由。
当我读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时候,惊讶于梭罗博学的同时,也在想他也许比血脉里留着祖宗血液的炎黄子孙,更懂何为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舍得。也许他才是最懂的老庄愿“曳尾于涂”的逍遥的人。
读到梭罗对房子的看法时,笑的没有办法更加会心,梭罗所对比的租房到底是要租房还是买房很好的回答了我们当代社会的疑惑。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尺寸大小和位置,是否在学区,而是,住在一起,全家人的内心,是否富足。前几年互联网新起一个热词‘房奴’。指的是背着房贷,每月节衣缩食的现代人。而在梭罗的认知里,租房的也是房奴,把大部分的钱,用在了彻底的镣铐上。而我的理解是,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能力购买或租用房屋,如果买房或租房后,本身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那这一切都是愚蠢和不值得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某一件事,而放弃了大多数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就像为了怕生病去努力挣钱而把自己累病一样的愚蠢。
开篇第一篇,文字读着枯燥且艰涩,但是可以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太多太多。但是归根到底,通过衣食住行的种种讨论和探索,始终鼓励和提倡的都是一种化繁为简,自然至上,纯真潇洒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