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代码
从何而来
软件是如何演变成遗留代码?
- 初期,架构清晰,代码精炼,指点江山
- 中期,新功能简单在原有代码加上逻辑,页面自测,谈笑中高效完成
- 最后,另一个团队接手
- 面对难以理解的复杂代码,新增功能异常困难。
- 他们如临大敌,为避免更多的坑,选择继续在原有代码上堆积逻辑,但结果却是导致更多的bug,一首《凉凉》荡气回肠。
- 他们一边在批评着前人,一边在不堪负重的代码继续挖坑,渐渐变得与前人一样……
定义
为什么大部分系统最后都变成了没有活力的遗留系统?
因为开发人员成日奔波在填坑之中,新功能根本无暇顾及或者无法轻易添加。
系统缺失了一个最关键的东西:测试。
因为没有编写测试的代码就是遗留代码。
改变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为遗留代码编写测试?
因为原来代码难以理解,心生敬畏且无从下手,加之bug络绎不绝,根本无暇顾及。
忍无可忍的开发者,含泪挥刀自宫——重新写一套系统。但由于缺少测试,慢慢又变成另一个遗留系统。
仿佛《恐怖游轮》般的结局。
如何破局?或许你应该先试试重构。
重构
为什么要重构
风险与收益
- 软件是高风险和多变性
- 重构可以降低成本
- 改善设计
- 更快添加新功能
- 更少产生问题
- 更快定位问题
个人成长与挑战
- 通过重构糟糕代码来培养良好习惯
- 保持既有行为不变是软件开发最有挑战的任务之一
- 我们可能无法选择好的项目,但我们可以选择好的挑战
何时重构
- 当关键代码维护不善的时候
- 当唯一理解代码的人没空的时候
- 当有信息可以揭示更好的设计的时候
- 当修复bug的时候
- 当需要添加新功能的时候
- 当需要为遗留代码写文档的时候
- 当重构比重写容易的时候
考虑问题
我们在重构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修改遗留代码永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多问问自己:
- 哪些需要修改?
- 如何验证正确完成修改?
- 如何确保没有破坏既有功能?
- 如何避免修改带来越来越难以理解的代码?
正确重构
- 从已有系统中学习,只重构熟悉的功能
- 循序渐进,一次不要重构过多
- 在遗留代码中添加测试,单元测试是重构最有力的保障
- 有更好的理解后对一个实现进行重新设计
单元测试
好的单元测试
- 快速反馈,十分之一秒都算慢
- 重构后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 以行为作为单元,而不是代码量
- 一个独立可验证的行为
- 产生可观察的影响
- 不与其他行为耦合
- 行为不变,测试也不变
- 成为活文档
- 单元测试也是代码,与其他代码同等质量要求
bad:testConstructor good:testRetrievingValuesAfterConstruction
编写策略
全新功能
采用测试驱动开发(TDD),需要我们改变习惯——从做什么开始,再关注怎么做。
编写步骤:
- 先设计测试,可在任何时候进行
- 设计接口,确定方法名称、收入参数、返回值
- 编写测试
- 实现,重构
遗留代码
解除依赖性以使遗留代码改动更容易,所以要编写测试,往往需要先修改代码。
编写步骤:
- 确定改动点
- 找出测试点
- 解依赖,为测试创造空间
- 编写测试
- 修改,重构
关于bug
最后我们聊聊bug,解决bug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Bug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编写高质量代码。
如果功力不够,那就尽早发现bug,依赖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
设计时打印关键日志信息,让bug更容易找到。
每发现一个bug,就当作一项缺失的测试。
利用发现的缺陷修正流程,不断从错误中学习。
后续
后续章节将重点关注如何对遗留代码进行测试,为重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