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第64条有感
老师们总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某一科简单,学生都应该学得很好,某一科难,学生学整体水平可能不高。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简单的东西学生不是都学会了,难的东西学生也不是都学不会,至于整体水平往往还会出现难的水平更高的现象。
为什么呢?
其实,越简单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动的就越少,获取知识的热情就越低,整个学习过程就越冷漠机械,这些进入到脑子里的知识就越不牢固。这样不经思考探究的知识在脑子里很快就会被淘汰掉,所以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就不高。(简单的内容老师领着念念,以为学生理解了,其实学生哪怕理解了也不见得就刻到脑子里了,没有经过思考,结果往往是水过地皮都不湿。)
相反,对于有难度的知识,经过老师引导启发、自己思考推理的知识,在记忆里保存的时间长且牢靠。这是因为它经过了思维的烘焙,蒸发了冗杂事实现象的水分,留下了芳香馥郁的概念原理,这些在脑力劳动下抽象推理出来的规则、定律、概念、原理等真理少而精,容易记忆,且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核心知识、前期铺垫,即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此外,经过艰难脑力劳动后获得知识会激发人的自信心、自豪感、探究欲,会让人急于去将推论出来的知识投入到实践运用和验证中,会驱动着人去进一步探究新的事实现象以求发现新的知识。
所以,学习成效好坏主要和大脑的劳动效度有关,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不能人为降低教材难度,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
不管是能力强的优等生还是思考缓慢的后进生,都要让他们进行脑力劳动,只要选准适合他们各自的劳动对象就好。对于优等生可以提供他们更难的事实材料,对于后进生可以提供他们难度低点的事实材料,不管他们在规定时间里解决了多少问题,只要他们的脑子动了就达到目的了。所以,老师们不应该追求低效刷题量,不应该催促学生抓紧完成任务,而应该耐心点,用心呵护他们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对脑力劳动迟缓的学生,说不定哪天他就突然开窍了,这些学生的智力起飞往往是会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消极期的。
这就要求老师一要建立适合不同学生脑力劳动的题库,即分类题库,便于因材施教;二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你的引导启发下去发现真理,直到他豁然开朗。
差生有一次豁然开朗的成功体验,就会将这种体验传播到其它时间的其它学习上,还会将这种体验造成稳定的磁场,让他站在新的学习高度上。(突破瓶颈期后会获得新的高度,站到新的起点,从没考过八十分的学生突然考一次八十分以上,往后他就会经常考八十多分。)
说千道万,老师应该想办法、找机会让学生分析思考、推理概括,给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事实、现象等材料(这是推理研究的对象),给学生提供可供思维发展的路径(找事物间的各种关系),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获得知识后运用知识解释说明新的事实)。让学生在事实材料——抽象概念——解释事实的过程中不断强健大脑。
注:在对事实材料进行推理研究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才是建筑思维大厦的砖和瓦,才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有用工具,才成为了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记忆里保存更长时间,才能避免学过就忘的现象。
所以,解决遗忘、提高成绩、激发兴趣等很多学习难题的金钥匙就是思考。思考是成功的永动力,智慧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老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