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 Day1访校分享:
位于繁华的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哥伦比亚的静谧出乎了我的意料。学校面积不大,最近这两年每逢假期,学校大门都会关上。让这所原本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大学,开始拥有了一方静谧。
带我们参观的Linda是人类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已经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她本科就读哥大文理学院,非常喜欢大一大二的通识课。这是哥大本科教育最具含金量的部分。每周一本经典人文书籍的阅读量让她爱上读书,并且深度的了解了一起读书的这些人。
另一位自称“差生”的男生Matthew,已经在高盛上班。他入学时主修数学专业,毕业时已获得计算机数学与金融科技双学位。非常幽默健谈,听到他初中全“C”逆袭的经历以及偷懒、耍小聪明的自嘲,很轻松的就可以被他吸粉。
文理学院的理科生除了象Matthew可以进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每年还有很多可以直博到普林斯顿和MIT。完全打破了我对哥大文强理弱的刻板印象。
这两位性格、兴趣完全不同的学生,他们一致的观点是:玩儿好非常重要!他们共同所在的中国学生俱乐部,宗旨是:Hard Work Hard Play,结果是吃得好!玩儿得好!他们的毕业走向也非常好(他们两个本科期间在学校也是有工资收入的,原来上学期间在哥大也可以自己赚生活费)
今天一起座谈的还有两位计算机专业C同学和历史与地球科学专业Z同学,四位同学风格各异、对每件事的看法也各有独特角度。相同的是,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自己的热爱、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生活。
最后,他们总结了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在招生筛选机制上的根本差异。美国大学,尤其是常春藤等顶尖名校,培养目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领袖,因此在录取时更加看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长期积累,不仅仅是分数,还包括个性、价值观、潜力和影响力。美国大学申请强调“立体画像”,重点包括:
1 学术成绩:GPA+AP+标化
2 课外活动与竞赛:持续投入、有影响力的活动+个人兴趣+全国性竞赛
3 领导力与服务精神:团队领袖、社会项目等,强调实干和奉献
4 推荐信: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综合表现、性格、成长潜力
5 申请文书:展现个人故事、价值观、独特性
6 科研/项目经历(Research & Initiatives) 哥伦比亚大学特别青睐那些具备探索精神,并在STEM或社会议题中开展过系统性研究或跨学科项目的学生。包括在大学实验室实习、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参与夏校研究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