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苏颋——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廷硕,谥“文宪”,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元老,袭封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的这首《汾上惊秋》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特有的感悟,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全诗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首句写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人惊觉秋天来临。次句点出自己漂泊异乡,有如被北风吹远的白云,把自己的身世寄寓自然景物之上。“汾河”,发于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向西南流经河津县入黄河,为第二大支流。相传汉武帝在其地获黄帝所铸宝鼎,因祀后土,并泛舟汾河之上,饮宴赋诗,作《秋风辞》。
本诗大略写成于开元11年,当时唐玄宗听信张说的话,修复汉后土祠,进行相关祭祀。苏颋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成此诗。诗人由现实进入历史时空,目睹眼前状况,不禁浮想联翩,自主地开始两相并列对比,种种感慨只可隐藏内心,处于一种欲说还休的遮蔽态势。
此处,诗人巧妙化用汉武帝《秋风辞》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两句,借诗意而抒发自己难以启齿道出的深刻用意。这既是唐朝诗人的惯用写诗方法,也表现出来诗人的窘境,只能大多利用汉代轶闻事迹来间接表达自己无法言喻的内涵。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因此说“逢”。这里的“逢”,愁绪中加上挫折之感,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我们的诗人,毕竟身为五朝元老,曾居宰相之位,享有国公之荣,如今不被重用,也难免心怀怨念吧。
读完全诗,《汾上惊秋》所惊者,或许并非自然界里的那个季节之“秋”,而是诗人充满了惶恐的人生之“秋”。他把自己的小心思隐匿于典故里,悄悄地述说着历史与人生,隐隐绰绰,若即若离,学山水画大师留下一大片空白,让人自己领悟。在这样一种藏而难露,宛转委屈,结结巴巴的语境之内,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诗人“生而为人,何等艰难”的尴尬处境。毕竟,人生负重,总得小心翼翼,谨慎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