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和谐、和平、和睦、中和的意思。
中国古人认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或国家,甚至宇宙天地万物,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和”的内外条件,如果没有和谐的关系、环境或秩序,很难有发展。
“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以上两句话的作者分别是古代的大学者董仲舒和荀子,在他们的心目中,“和”是一种在哲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本体论命题,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万物由气演化而来,处于阴阳和谐时的气是最好的,这个时候的气才能化生万物。
两个彼此平等的人结合,产生新的家庭,和的观念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在当今世界的各种各样文化中,和文化是最能获得不同族群、信仰的人认同的文化,也是未来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出书训练营7月14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