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篇关于《南京照相馆》对低龄幼儿影响的文章,说的是那些血腥场面会给幼儿造成心里阴影,孩子们看得恐惧哭泣、瑟瑟发抖,那稚嫩的心灵被强行植入成人世界的残酷记忆。
此时,我在读经济学书籍时,思绪又被早上的这篇文章拽了去,如无形之线牵引,不断回到那个问题上,于是我又在思考,这样的影片真能起到培育出健全的爱国情怀吗?能起到持久教育作用吗?
暴力与血腥的直白呈现,在幼儿心灵中激起的本能反应首先是恐惧而非理解。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低龄儿童的大脑尚未具备充分处理极端暴力信息的能力。那些未加过滤的历史惨痛画面,在缺乏适当引导的情况下,很可能成为潜伏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源,而非转化为理性的历史认知。传递“勿忘国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下幼小孩子的心灵是否能够承受得了。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对文化血脉的自觉认同,对土地人民的深切眷恋,对共同未来的责任担当。它需要根植于积极的情感连接,而非单纯的痛苦记忆。历史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思辨能力、有人文关怀、能够面向未来的公民,而非仅仅复制历史的痛感。
相较于一时的视听冲击,教材与绘本可能提供更为持久而深入的教育路径。这些材料经过教育学与心理学考量,能够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适宜的方式呈现历史。当历史的沉重转化为适合年龄的叙事,当爱国情怀融入精美的插图与动人的故事,教育的种子才更可能在心田悄悄生根发芽。
我期待中国涌现更多优秀的作家与画师,创作出既有历史深度又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绘本。这些作品应当既不回避历史的真实性,又充分尊重儿童的情感承受力;既能传递民族记忆,又能培育健康人格。像《铁丝网上的小花》《爷爷的墙》这样的国际优秀作品已经证明,严肃历史完全可以以适合儿童的方式呈现,既保持历史尊严,又不伤害童心。
在历史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天平上,我们无需取舍,而应寻求平衡。让孩子们在适当的年龄以适当的方式接触历史,让爱国情怀成为自然生长的情感,而非外力强加的负担。唯有如此,历史的记忆才能真正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而非中断于童年恐惧的情感断层。
一个民族的记忆不应成为孩子们童年的阴影,而应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力量。这需要教育者、创作者和每一位成年人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用最适合的方式,告诉下一代最需要记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