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养成自己的某个习惯,立下惊天誓言,声势浩大。结果,却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悄无声息地结束?
我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郑重宣布,「为敦促自己培养固定阅读时间,每天晚上录些有声书供自己和有需求的朋友们听...」非常美好的愿望,利己利人。第一天和第二天早早录制完毕,上传到网上。第三天停了。第四天又录了,可是上传时间已经接近晚上12点了。第五天,没有录,第六天,没有录...后来,我想如果我对书后面的内容好奇的话,也许只好买书自己看了。今天,我又去朋友的页面看了看。彻底停更了。网页提示说,「最后上传时间28天前」。
我们都知道,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养成习惯,持续地做下去,产生的效果将会是惊人的。我们也听别人说过,就算是小小的行动,一旦重复累积,成果将会倍增。也许起初,行动成效很慢,一旦到了某个时期就会产生爆发性的效果。那为什么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呢?为什么大多数人会以「半途而废」告终呢?
答案就在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书里。《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将养成习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只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我们就可以把新的行为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而这一切只需要30天。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书中,去看看怎么养成一个习惯。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概念:
1、什么是习惯?
就是不用依赖意志或毅力,可以自然地持续做下去,而不会感觉到有压力。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刷牙。
无论如何,当身体学会某种行动,不用思考或努力就可以轻松做出反应,这就是习惯。
2、为什么人会产生习惯?
从早上起床的时间到通勤路线、用餐时间这些行为都需要大脑花时间规划。为了节省时间,大脑就会把那些固定而重复的行为化为无意识的重复动作。习惯就是把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行动。
3、什么是习惯引力?
所谓习惯引力,就是当你想培养某个习惯时,那些让你随时想放弃的念头、事情。
人的身体抵抗新变化,而大脑喜欢维持现状,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于新事物都是「三分钟热度」而无法勤奋地持续,最终导致失败。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将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发射过程形容为:
火箭升空的最初几分钟、几公里内所耗费的能量远多于后来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中所耗费的能量。
发射火箭时,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穿过大气层。因为火箭要和地心引力对抗,所以穿过大气层需要巨大的能量。可是,一旦火箭进入太空,脱离了地心引力的影响,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够前进。
把这样的现象套用在培养习惯上的话,地心引力就是「习惯引力」。只要有机可乘,「习惯引力」就会让人停止前进。因此,突破大气层之前的过程就如同培养习惯的过程。太空就像已经习惯后的形态。
前面说到作者把培养习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一、反抗期:马上就想放弃。
反抗期包括第1天到第7天。万事开头难。前面说过,这个阶段的「习惯引力」非常强烈,强烈到反抗期的失败率高达42%,也就是说单单在反抗期没能坚持下去,最终放弃的人的比例是42%。
放弃的原因有可能是:人们抱着「三分钟热度」开始做某件事,可是做着做着突然就没兴趣了;或者是计划的内容很复杂,执行起来有难度,不能持续进行,自然就放弃了。
所以,反抗期的重点就是三个字:「撑下去」。行动原则包括三点:
a、锁定一项习惯
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不要贪多。同时培养多个习惯,承受的「习惯引力」必然会加倍,容易失败。
b、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比如,想跑步减肥。不要一上来就想着跑5000米、8000米,长时间不锻炼,肌肉不能适应这么高强度的锻炼。第二天腿部肌肉酸痛,跑步减肥的计划执行不下去。
可以试着上跑道走5分钟,这很简单吧,非常轻松就可以完成。随着逐渐适应运动量,可以慢慢增加强度。
c、不要太在意结果
在反抗期,太专注执行的结果,容易打乱节奏。如果自己对结果不满意,就会增加执行的强度,反而让自己最后因无法完成行动而放弃。跑步几次后,发现体重没有减轻。就怀疑自己运动强度不够,盲目加量。打乱之前的节奏,造成身体无法适应,最终放弃。在养成习惯的开始,更应该多专注在行动和培养习惯上。
那么,在反抗期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坚持下去呢?作者给出两点对策:婴儿学步和简单记录。
1、婴儿学步:
反抗期的「习惯引力」很强,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我们可以像「婴儿学步」一样,一步一步慢慢来,从小处入手。
比如,刚开始写作,人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还没动笔,先开始想像了。想像文章写成后,阅读过的人交口称赞,啧啧称奇的场景。当缓过神来,回到现实,发现自己还一个字还都没写呢!而且毫无头绪!想像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会让人产生逃避的想法,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根本不行动,人人称赞的「奇文」只能存在于想像中。
那应该怎么做?一个字一个字写啊!题目你总能写出来吧,开头第一句总能写吧,就这样慢慢写出来了。
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池谷裕二所著的《大脑》一书中提到,通过运动身体,动力会不断地产生。也就是说,只要踏出一小步,身体就会充满干劲,当自己察觉到时,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前进了很多步了。
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一般在早上录制音频。刚睡醒,整个身体,包括唇舌都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作的状态。录第一篇的时候通常都不顺利,尽管也做了口部操,发声练习,可是出错率还是很高。
可是,当这么磕磕巴巴录完1-2篇后,会感觉到自己的口腔好像「活动开了」,就像体育锻炼前的热身一样,血液循环加速,身体微微出汗,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后面的录制一下子就顺畅了许多。
2、简单记录:
其实就是把行动可视化。比如,如果是跑步,那就把跑步的日子记录下来。甚至还可以写清当天跑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跑步后的身体感受等等。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执行效果。
二、不稳定期:被预定事项或他人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不稳定期,第8到第21天。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机制。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可能被其他事情干扰原先的计划。例如,加班后很晚回到家,已经累得什么都不想干了;突然被同事叫去聚餐,喝醉了类似这样的情况。
这一阶段中,被其他事情打断计划后,很容易演变成很多天没有执行计划,导致失败。毕竟这个阶段的失败率也有40%那么多。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计划被打断时,还可以持续行动呢?
作者给出的对策是:行为模式化和设定例外规则。
我们先来看行为模式化。
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执行某个内容(要培养的习惯)。
平时没有时间,那就每天早起半小时读书;晚饭后,8点开始,学习1小时英语。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做固定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培养了节奏感,到了时间就会想起该做事情了。
接下来第二点是设定例外规则。
有时候,你想坚持某个习惯,可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出现,打乱原计划。
可能累了一天,精神头不足,不想看书了。那么,可以试试用反抗期中的「婴儿学步」策略—— 也就是执行最简单的内容。累了,想睡觉,但是当天「看10页书」的计划就执行不了了。你可以只看一页。第二天,多花时间把前一天缺的量补上。或者,晚上要加班,不能执行1小时英语学习的计划了。那么,当天早上早起一会儿,先把英语学习任务完成,再去上班。
关键是,尽量不要中断计划,哪怕是完成当天计划的最小额度都行。因为一旦中断,人容易产生负面思维,觉得自己「很没用,竟然没能坚持」,甚至会放弃整个计划,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
好,培养习惯的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我们已经讲了两个,分别是反抗期和不稳定期,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阶段,倦怠期。
倦怠期,顾名思义,在这一阶段(第22天-第30天),人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一成不变会让人容易失去热情,感觉不到意义,于是放弃。这是因为身体已经慢慢适应了新习惯新行为,还需要继续巩固。否则,仍然有失败的可能。
针对这关键的最后阶段作者给出对策:添加变化和培养一个新习惯。
添加变化:
这里说的「变化」不是指改变制定好的计划,而是指在计划内容上做一些改动,让自己觉得新鲜,从而持续行动下去。比如,学英语,换套教材学;如果跑步,可以试试改变路线;如果减肥,可以换换菜谱。
计划下一个习惯:
思考下一项要挑战的习惯,并开始拟定计划。通过不断地养成新的习惯,体会那种成就感。同时,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培养习惯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以及相应的行动策略。现在回头看本文开头,我的朋友中途放弃录制,很可能是她在反抗期没有设计好每天的录制量。第一天录了9分钟,第二天13分钟,第四天长达24分钟,这种「大跨步式」录制量终于让她从开始走向放弃。
如果她以「婴儿学步」方法,每天录制5分钟长度的音频。甚至在状态好的情况下多录一些,用在例外规则下,那么也许今天她已经录制完成了整本书。我还记得,她用的签名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想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你需要坚持行动。在行动之前,你需要知道,所谓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科学养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