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body>
【全文共2321个字,12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李小姐在一次意外中弄坏了同学手机,为了不被父母责怪,向网贷公司贷款了3000元,想自己摆平此事,谁知一年后原来所借的3000元竟然成了69万元的巨款。
即便把父母的房子卖了也还不上这69万,因为网贷公司的暴力催收,李小姐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无独有偶,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的王某由于家境贫寒,不想为家庭增加负担,就贷款交了学费。
一开始,王某计划通过勤工俭学自行还清贷款,但很快这笔钱就利滚利变成了9万元。
在陆续还掉4万元后,王某的父母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为了能将剩下的欠款一笔勾销,在贷款平台业务员的游说下,王某于2018年5月办理休学,加入了贷款平台。
直到前不久,王某被刑事拘留后,他的父母才知道儿子早已辍学。
近几年,关于“网络贷款”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这背后的原因不禁让人深思。
为什么已经有这么多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讲述了贷款的各种危害和套路,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还会前赴后继的排队被坑?
为什么都是要等到问题严重到家人都承受不起了,贷款公司将催收信息全网散布了,这些大学生才肯开口,最后不仅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还把家底一举掏空?
为什么嗜血的贷款公司能在大学校园中如此肆无忌惮,固然有学生贪图享受和懵懂无知的责任,可学校在监管、教育方面就没有责任么?
教育的“放纵”成为了惨剧的“导火线”!
小时候当孩子们想看看社会新闻,了解些身边发生的事情,父母看见后总会对他们说: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赶快去学习,多看一点书。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学习就是他们全部的任务,有一份好的成绩,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就是最重要的。的确,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寒窗苦读考取大学后,父母认为他们已经成年,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判断,所以就选择了信任、放手。的确,这种想法也没有错!
可是父母们却忽略了一点,一直在学校“温室”里成长的他们,虽然从学识上看起来比起在外面的那些“花儿”更加芬芳,可是也少了那丝与社会“风雨”抗争的坚韧。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直处于“温室”的他们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曾经那些亮眼的分数显得完全不堪一击。
2016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高某从青岛的一家宾馆楼上跳了下去,陪伴他最后时光的只有那部白色手机。
在郑兴强人生的最后一年里,迷上赌球的他始终活在借贷公司的“魔咒”里:轻松地借钱去赌球,无力偿还以致被威逼。最终,他化身一抔骨灰,留下了数十万元的债务。
2008年1月30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李某被发现在学校附近一家宾馆内死亡。当日凌晨3点20左右,他曾发短信给父亲:“我撑不下去了,我早就感觉到会有这么一天,活着真的很烦很累,死对我是一种解脱。”
根据他的父亲介绍李某曾通过网络贷款5千买手机,他帮儿子陆续还了四万多元,可随着雪球越滚越大最后竟变成了120万的巨额欠款,而之前那微薄的还款则显得杯水车薪。
这一桩桩惨案为什么偏偏都发生在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背后原因是他们在学校的温室中、在家长的庇护下,缺少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
如果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能多一些关注和管教,少一些“学习最重要”、“长大就懂了”,即便孩子会走错一步,总不至于陷入深渊甚至失去生命才追悔莫及。
学校的“放任”成为了惨剧的“帮凶”
早在几年前,因为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迫害,导致大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就已屡见报端。可是直到如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呢?到大学校区走走转转,似乎有了答案。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抵制“校园贷”活动,但是仍然有部分学校对网络贷款,采取不闻不问、放任不管的态度,甚至在宿舍区的一些电线杆上还能看到“借贷平台”的宣传广告。
是因为网贷平台无孔不入太过顽强么?还是因为学校人力有限难以监管到位么?再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其他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学校却有着别样的态度和方式。
我们能看到的是,学校为了“饮食卫生安全(食堂既得利益)”,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哪怕是已经送到学校门口都不让外卖员进入校园,甚至将外卖踩烂扔掉,这样的决心和力度,真是让人佩服!
我们能看到的是,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校营收)”,将一些收费APP“认真负责”地放在了学校给家长的传单里面,甚至为了引起家长重视,还特别开辟了单独栏目,这样的用心和负责,真是让人赞叹!
如果学校能像防外卖一样将这些网贷宣传人员拦在校门外,如果学校能像扔外卖一样将贴在学校里面的网贷宣传海报撕掉,如果学校能像宣传收费App一样为抵制网络借贷做宣讲、提要求,还会有这么多孩子陷入网贷深渊么?
“借贷平台”的“套路”成为了惨剧的元凶
借贷平台的宣传手段可谓是海陆空、全方位,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电视剧捆绑宣传、App广告宣传、电线杆牛皮广告、满大街遍地卡片,甚至更有类似传销的“校园推广大使”……
疯狂地轰炸着尚未步入社会,不曾体会到社会残酷阴暗的大学生。巨大的广告效应,使他们在缺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借贷平台。
同时,这些“借贷平台”低门槛的借贷条件更是吸引了大批学生。一个手机号、一张身份证,快速审批、急速下款,未曾体会过赚钱艰辛的大学生随便填点资料、动动手指就能到手几千上万块,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就不会轻易关上。
可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和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凭什么资质得到信用贷款呢?他们凭的是父母的积蓄、是家乡的房产、是贷款公司的恶毒和大学生们的无知!
几千、几万对于一个大学生或许已是巨款,但相比于很多家庭一生的积蓄还远远不够。于是,贷款平台“善意的提醒”开始适时出现,在他们的诱骗下,为了能够拆东墙补西墙,高利贷、套路贷,裸照抵押、双倍欠条,生命不息,贷款不止。
可能,对于深陷网贷套路的学生们,可能还会对提出建议的人“感恩戴德”。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两个平台的老板都是同一个人,他们借的钱只不过是从左口袋换到了右口袋,唯一损失的只有贷款人自己。
当家底掏空、套路用尽后,这些“慈善家”便撕掉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他们狰狞的獠牙。
“我们这几天就开始收拾他(她),让你还在外面躲着可以,家里留人我们收数”
“你孩子在外面的钱再不还,我们捉到他(她),把他(她)舌头割了,腿打折了,让他(她)乞讨”。
发送给通讯录所有亲戚朋友的骚扰信息,泼油漆、写红字、砸大门,暴力催讨、黑社会上门,这些行为都在一步步将孩子们逼向无尽的深渊。
不良网贷掠夺的不只是金钱,更是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毁掉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希望在家长多一分重视下,在学校多一分的作为下,在舆论多一分的传播下,在法律多一分的监管下,不良网贷的生存空间能越来越小,这样的惨剧也能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