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懂事听话,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我是邻居阿姨(那时候她们还没进化成大妈)口中公认的“别人家的小孩”,老师眼中的模范学生,小学同学中几乎唯一享受不用去老师家补课的特权的“学霸”。那时候,我的生活就是学习,第一时间做完作业然后就去喊还没做完作业的邻居小伙伴,在水泥桌中间摆上一排砖头开始打乒乓球,在夕阳西下中把他们虐得不要不要的。周末的时候,就跟小伙伴用“小霸王学习机”撸上几局热血足球之类的游戏。生活,就这么简单美好。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幸福感之所以最高,也许是不用做选择题吧。按部就班,就能获得周围人赞许的目光。
第一次做人生的选择题,是高一升高二前的文理分科。那时候,我刚使出洪荒之力在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考中考了全段第45名(温中一个年级750来号人,我已经尽力了),却突然对自己的化学前景失去了信心。我知道,文科只要用功就能读好,但大家的主流选择还是理科,因为读理科的前途更好,能选择的大学专业更多,而且温中也是擅长教授理科。那段时间,我在读理科还是文科间犹豫不决,跟父母商量了很久,家里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氛围。我对文科更有把握,但我担心自己将来会后悔这个选择(现在的确很后悔),害怕失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最后,我还是求稳,选择了文科,并为之努力了两年,最后考上了zju。结果不算太坏,但直接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轨迹。
从那次做选择之后,我开始害怕做选择,导致很多时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依靠直觉去做选择。比如一味求快,想早点就业早点积累人生经验,就放弃了考研。事实证明,读研的同学中很多人有更好的出路。第一份工作是在宁波教书,但因为讨厌那种压抑枯燥孤单的生活选择了裸辞回到温州,后来想想如果我能在那所学校坚持下来,现在也许已经拥有了不小的成就。渐渐地,我总是怀疑自己在做一些错误的选择,觉得自己缺乏理性的判断和长远的眼光,成了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
直到后来才明白,我们之所以害怕选择,是因为我们太贪心,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我们既想要朝九晚五旱涝保收的稳定踏实,又渴望拥有说走就走的自由随性。我们既依恋在家里父母无微不至的陪伴呵护,又希望去陌生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出人头地。我们既想要一个心有灵犀不点也通的灵魂伴侣,又想要一个能满足荷尔蒙需要的高富帅或白富美。我们既想要每天有时间下馆子大快朵颐或玩手机追电视剧,又想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在生活中继续充实自己。我们想要的太多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没有人能拥有一切,能穷尽人生所有的可能性,能领略人生路上所有的风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做选择前理智地思考,在做出选择后破釜沉舟,勇敢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用你的洪荒之力去开辟一片天地。没有绝对的选择,只有绝对的努力。
现在的你,就是由以前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你。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首林子祥和叶倩文演唱的经典歌曲《选择》(我说过我阅歌无数的),“就算一切重来,你仍是我唯一决定。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爱情如此,人生亦如此。愿你我都能认真对待命运中的每一次选择,落子无悔,心中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