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放手or出手相助?

    7月初在三级群看到抢书活动书单,被《高压年代》书籍介绍吸引:孩子上大学由紧绷的高中生活到自由的大学生活会遭遇到的种种挑战,如何帮孩子度过难关,顺利走上成人。正好闺女今年上大一,据孩子在网上了解她们学校是比较卷的地方,学的临床医学又是传说很累的专业,本着多了解一些信息也许能帮到孩子,于是就选了这本书。

       拿到书以后发现这本书主要是讲压力,焦虑,抑郁,康复的,不禁想目前的孩子真的都这么脆弱吗?还是作者所在的美国孩子比较脆弱,本书中讲的情况同样适合国内孩子吗?我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周围没有多少人焦虑呢?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人民日报201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提醒: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高发期是......》,文中提到贵州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台湾南华大学游金潾说: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大一和大三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大一要从依赖走向独立,大三要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比如抱怨专业选的不对,或者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艺明在专题报告中提到积累的病例和游教授的发现有着高度相似。这次陪孩子去学校报到,参加家长会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家长门问的最多的是孩子以后就业和发展问题,辅导员的意思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踏踏实实完成课程内容,学好专业技能才会有各种可能,毕竟还有一部分孩子顶不住压力心理出现问题,学校还提供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我留意到学生宿舍一楼宿管员门口贴了心理咨询室电话,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并非个例。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袭青少年群体,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当大学生遭遇心理危机,产生抑郁倾向,不得不“返航”休学,为人父母该如何面对并帮助他们重启美好人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青春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未雨绸缪,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在《高压年代》这本书中两位心理学家给出指导与建议值得中国父母一看。本书作者之一珍妮特.希布斯是心理学博士,婚姻与家庭咨询硕士,教授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等专业研究生课程二十余年,家族有心理疾病使,儿子杰森在大学第一年就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无法返校继续学业,情绪濒于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她求助于宾尼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宾大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安东尼.罗斯坦,在杰森治疗康复,终于走向“正轨”之后,罗斯坦博士和希布斯博士决定合著本书,两位专家将数十年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搜集了众多家长和学生能用得上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情感技巧,为忧心忡忡的父母提供解决方案、策略和力量,以帮助青少年完成从家庭到大学,从青春期到真正成年的顺利过渡。


        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里有大学生的父母看,同样适合孩子处在小龄阶段的父母看,比起从小对孩子过度养育,为了中考,高考不惜一切代价,高考之前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孩子啥也不需要干,到了大学孩子终获自由,却没有能力规划个人生活和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导致焦虑和抑郁成为初成年的孩子成长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选择片段P246“名为保护的陷阱”和P255“尤利西斯契约”这两个片段看父母如何过度干预孩子成长一步步把孩子养育的越来越依赖,以及当孩子遭遇挫折选择封闭自己逃避现实时如何帮助孩子一步步承担起责任走向生活的正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片段。

P246  “名为保护的陷阱”

   催丽兹完成作业已经是万妲根深蒂固的习惯行为了。“你那篇文章写得怎样了?不要等到最后一点时间才复习备考啊,每天晚上做一点,你会感觉更舒服的。”在女儿上大学之前,万妲就一直害怕她松懈,更别提女儿拖延导致低分是有案可查的。尽管这种担心是合理的,但程度已经失去平衡,从保护滑向了依赖。万妲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造就了丽兹的拖延。进大学的时候,丽兹对于如何规划、完成文理学院课程中典型的长程作业完全没有准备。眼下,她正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每天数小时跟朋友网上聊天、煲剧《权力的游戏》、在社交媒体发帖,而她跟妈妈信誓旦旦说的是,会在房里完成未结课的论文。

    万妲看不到丽兹的任何成果,自然气恼,于是策略从哄骗变为威胁最后到发作。丽兹的反应也是一整套,从委屈掉眼泪——“你看不见我压力多大吗?”——到愤怒爆发:“别烦我!我可能本来就不是读大学的料!”这种情绪变化,从崩溃大哭到激烈反抗,时不时还捎带点威胁,正是焦虑驱动型拖延者防卫抵抗变化的典型表现。最后,万妲只好建议丽兹找导师或咨询师谈谈,可丽兹暴躁地顶撞道:“我又没事——你才是需要帮助的人!你总是逼我!”丽兹对“需要帮助”的狭隘认知,暴露了她的不成熟。

   这一切让万妲陷入思索:她应该——或者说,任何一位家长应该—允许孩子随波逐流多长时间?

      读过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忍不住直接上手帮助开始管理时间的家长,你是不是同款父母呢?孩子小的时候嫌孩子慢,磨蹭,凡事给孩子规划好,什么时候吃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写作业,当孩子习惯了被安排还会自己思考吗?还能成长为独立自主的自己吗?这就等于扼杀了孩子成长的动力。当孩子上大学以后,课程比之前更难,孩子面临的社交世界也更丰富一些,这时候他们会不会挑选对自己来说容易得事情做呢?而此时你还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加大了催促的力度,由软的哄骗变成强硬的威胁,这时候孩子由之前的隐忍默默地掉眼泪终于到爆发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直接告知自己做不到,不是那块料,拒绝接受家长一切建议,关闭自己。

    文中的万妲对女儿事事包办,养成了对父母的过渡依赖,那如何做才能避免过渡养育,培养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呢?文中也给出了方法:

首先,父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先改变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念,当家长对孩子减少帮助孩子,孩子就会自己解决问题,就像跳双人舞蹈的那种你退我进的舞步。

其次,告知孩子同意她的说法,你插手她的学习太多了,你决定放手,你相信她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并能承受相应的结果。

最后,静静的观察。过程中避免冲突,当孩子做对的时候事事的给与鼓励。

事实证明,最后对于家务丽兹由怒气冲冲变为接受现实,意识到了自己对母亲像孩子般的依赖,开始在厨房里帮忙,孩子每做对一件小事,母亲就对这件事表达具体的感谢,这样又进一步巩固了女儿的转变。对于学校的课程作业,妈妈不在催促,反而让丽兹感受到更多的内在压力,她又重新用上了高中时代使用过的日程系统,设置了完成课业任务的每周目标期限,并向大学学习支持办公室预约了秋季报名,顺利返校。

      有的家长对并不敢对孩子如此放手,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过渡养育,对孩子过多的干涉,亲子关系就像案例中的一样,升级恶化,接下来可能会发展到更加的焦虑,抑郁等严重后果,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放手越早,孩子犯错误的成本越小,小学时日常作业放手,最多只不多老师的叫家长一顿批评而已,而到控制不住的结果被迫放手,孩子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及时一直托举孩子到大学,在大学日常作业没有人检查期末不及格是直接挂科,补考,或者休学退学。


     上面的丽兹无疑是幸运的,妈妈及时求助外援,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问题,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适当的放手和鼓励让女儿走上了健康的道路。还有些孩子遭遇障碍后躲避现实的困难,躲进虚拟的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靠意志力都不能解决问了,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下面一个片段:尤利西斯契约

P255“尤利西斯契约”

     现在,尼克身处精神治疗的一个真空地带:他不再否认自己的游戏瘾,但也还没能成功地减少或者控制它。这时罗斯坦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策略:“尼克,你或许可以跟父母签订一份尤利西斯契约。”

尼克疑惑地问:“那是什么?”

      罗斯坦博士解释说:“荷马史诗中关于尤利西斯和海妖塞壬的故事非常精彩,它告诉我们,人的自控力并非恒定不变。在某些条件、情境或是诱惑下,再明白的头脑也会被蒙蔽。你心里有一部分是了解自己的,但却赢不了当下被蒙蔽的另一部分。”

     “你需要像尤利西斯那样,找到一个方法去对抗你的那份诱惑。对尤利西斯来说,那是塞壬催眠的美丽歌声,引诱着水手驾驶船只去寻找声音的方向,最终触礁而沉。所以尤利西斯与他手下的水手订下契约:他们要用蜂蜡塞住耳朵,然后把他绑在桅杆上。这样他就可以聆听塞壬的歌声,却不会受其蛊惑。” “像‘尤利西斯契约’这样的工具,让年轻人可以预见自己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诱惑情境’,具象化其中的风险,然后提前制定抵御措施。”

     书中的尼克滑板受伤后,情绪烦躁易怒得了抑郁症,渐渐失去了现实中的朋友,靠没日没夜的打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父亲的说教,母亲的同情干着急都无济于事,他们只有求助罗斯坦博士。罗斯坦博士告知:尼克的游戏问题是非化学物质上瘾。什么是非化学物质上瘾呢?就像毒品一样网络游戏也会刺激大脑产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直接参与激活奖赏回路,这种刺激过程短期使情绪高涨,但大脑会迅速适应这种兴奋,然后去要求更多的刺激,这样不断的刺激扰乱了尼克的睡眠,削弱了他在生活中前进的动力。

     这种刺激凭上瘾者的意志已经无法控制了,就像片段中妖王的歌声一样,吸引入迷的人走向毁灭。如何走出这种入迷的状态,让孩子生活走上正轨呢?在博士的指导下尼克和父母签订了“尤利西斯契约”。契约的大致内容如下:

原则:如果尼克在工作和自理中不能遵循自主规划的各种措施,将得到双方共同认定的后果。

目标:减少上网时间,以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和倾向,并通过每天锻炼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

承诺非周末时间:

1. 先工作再玩。任何以游戏为目标的电脑活动开始时间不早于晚餐后,结束时间不晚于半夜十二点。一天的开端应为积极活动,而非消极活动。

2. 保持生活自理。包括规律的作息:自己起床,按时上班。

3. 管理自己的收入。攒钱,准备搬出去住。

4. 通过与医生、父母谈话来防止退步。

如有退步,则承担以下后果:

1. 家长将对我的电脑进行时长控制

2. 每犯规一次,电脑将被没收24小时,期间我可以借用家长电脑来查看邮件和脸书,不得在他人电脑上安装游戏。

    这样一份契约尼克能不能遵守呢?尼克的父母焦急的等待着结果,他们心里清楚的知道对于给受挫的青年子女当父母没有什么能确定的事情。第一个月执行的很好,只有一两天犯规被没收电脑,但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没有因为没收电脑而发生任何冲突。又过了一个月父母还是神经紧绷如临大敌,尼克却在一个晚上漫步经意的宣布:他从今天起戒掉游戏了。发生了什么让尼克彻底戒掉游戏呢?尼克打了一场很闹心的游戏之后愤而退出,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都没有再登录,他说战队里尽是菜鸟,搞得游戏都不好玩了。一周的停歇,给了尼克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网络沉迷。一周之后他重回游戏觉得之前玩的游戏“都是垃圾……一点挑战都没有……浪费他的钱”。

     现实中游戏上瘾,饮酒上瘾,赌博上瘾等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针对青少年本人无法摆脱的上瘾,事实证明尤利斯契约无疑是有效的,那只适合青少年吗?其实对于上瘾的成年人也同样适用,只是需要一个监督方,监督方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其他家人,只要能尽到监督的责任就好。

      书中丽兹母亲通过寻求专业支持意识到自己的过渡养育损害了孩子的自主性,选择适当放手让孩子逐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走向独立,尼克的父母在博士的建议下和儿子协商通过签订“尤利斯契约”帮助孩子克服网络游戏上瘾,让尼克走上健康的道路找到新朋友,通过喜欢的滑板店工作让他的生活重燃希望。放手和实时伸手帮助,都是为了子女更好的成长,如果想了解更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顺利成人的原理和案例可以翻开原书,也欢迎链接我一起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