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生态,类似一个社群,一个组织,而且存活周期没有上限。只要生态”环境”没被破坏,有可能这个生态会长期存活下去。
目前,我们理财营微信总群已经走过快2年,我是如何把这个三百人的生态维持生存到现在的?
第一、给充足时间过筛子
只有同频的人才能走得远,那如何让更多同频的人能相聚一起?许多行业峰会过后,参与者私下建立的交流群的存活期都不到一个月。表面上他们因为一个共同话题走在一起,但这批人来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入群没有明确目的,更多只是凑回热闹,这种临时形成的生态,很难做到平衡再发展。
所以,为了筛选出同频的学员,我们经历了2年共14期的开班培训,每期至少经过6层筛子(6个学习阶段)的淘汰,每位新生横跨半年以上学习和实战周期,最后从不到2000位学员中,才精馏出300多人在理财营总群。所以,经历了至少半年的过筛子动作,才能剩下那最同频的一批人。
第二、抱团解决长期痛点
如果一个社群只是针对个人目前的难题提供建议,那就难以让大家形成长期主义的概念。只有针对长期痛点作为治疗目标,才有机会让大家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正如我们学员共同的长期痛点,就是无法离开工作而经济自由,俗称手停口停。目前没有任何理财技术方案能短期解决这个痛点,只有通过长期积极地囤积优质资产,让资产产生能覆盖日常支出的现金流,才能实现经济自由。
大家正是为了抱团解决这个长期痛点,才愿意年复一年凝聚一块彼此鼓励,特别是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更需要有榜样的力量才能坚持囤积优质资产。可以想象,如果不在社群里,大家很难靠自律长期进行买入。
第三、鼓励去中心化
对于理财投资路上遇到的各种坑和在app买入过程的技术问题。如果对比其它教学组织,我们会更显非中心化。例如,其它的中心化组织,一般是只要学员有什么疑问,老师或者专家首先跳出来解答,因为学员只会相信最权威的答案,这就是中心化的特点:中心即权威。
而我们的方式是,鼓励懂的师兄师姐跳出来为求助的同学提供答案。所以,老师或者专家需要退居幕后,减少个人的存在度。这样才能留下空间给师兄姐表现的机会,也就是人带人。这正是非中心化组织的活力:让每个师兄姐都能成为权威。
经过这三个步骤的设计,我们这个300人的理财生态营,逐步形成它的生命力,在没有太多干预的情况下能持续存活。下一步,我们继续尝试用新的变量来刺激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