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月25日,离走近一座城足月还差2天……
从北京出发那天,拉着最爱的紫色行李箱,和一箱子足以维持生命的物品,假装毫不在乎地过了安检,其实我知道,箱子里拉着的是两年的迷茫。
悲观不该成为生存的基调,但我似乎已经习惯了标榜自己尚未及格的逆商,总是在经受丝丝人生历练的关头将自己击垮,欲罢不能的还有对外物无法言喻的依赖,由此看来,迷茫是离别前的主基调。
这迷茫里有离开一座城的忧伤、放下一群人的无奈,以及对即将即将遭逢的无知和困顿,但我承认,除此之外还有些许微不足道的期待,就像要抛弃一段被挥霍掉的过往,忘记一个无法自我认同的自己。尽管我知道,接受自己是对世界最大的宽容,抓住此刻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但是,万一呢,万一一个新的开始可以勾连出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期待,总是要有的吧。
这一个月,远离熟悉的人群,一个人走在南方的街道,渐渐习惯潮湿空气氤氲出的淡淡凉意,在尖叫和挣扎之后学会了与蚊虫共生。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内心涌动的是仗剑走天涯的冲动,从未害怕孤独,只是因为明白所有的情欲不过是众生的共性,唯独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十年,眼见着这十年里自己走过的路,仿佛自己就是自己的孩子。
我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从小就是,孤独而敏感。
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是我,如果我死了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我曾经有很多朋友,滑稽的是我不愿意轻易让任何一个人参与我的人生,从这一角度来讲,我大概不配和朋友们交朋友。可是,是不是别人也是这样呢?这就是我,可我并不虚伪。
从前,很慢,很喜欢。
很喜欢标榜孤独,孤独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区别于常人的“高贵”灵魂。
后来,我变了,是在九个月沉溺于孤独之后突然的改变,我也会想,害怕孤独是不是因为拥有了更多的爱?如今所感,纠结是我的一大特质,来源于骨子底里最腐朽的中庸气质,习惯了左右观点相左时的调和,却找不到传达个人观点时的强势表达。或许是太过理性,总能倾听到黑白两路的观点;或许是太过仁慈,总能以上帝的视角体味众人的不易。
最重要的是自己,因为你永远也无法成为别人生命的主角。
是的,我害怕孤独,孤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
那九个月是知道妈妈生病到妈妈去世的日子,今晚不想涉及,六年过去了,除了自责对了一份坦然,但漆黑的夜里忧伤也会被放大,所以,今夜不提也罢,总会在想提及又该提及的时候,让经历化为文字,温暖自己,也只能温暖自己。
我害怕孤独,却要经常假装无所畏惧,假装的毕竟是泡沫,无法长久,自己明了。
有些人,一个人的时候,会变得堕落,比如我。
可是堕落的标准又是什么?
总要有一个对比,总要有一种依据。
想到这里,就特别想放弃堕落这个词,用无所事事或许更好。
但真正让我们无所事事的并不是岁月,是我们自己。守着大把的岁月,可以做多少有价值的事情啊,荒废掉的却是我们美丽的青春。
胆怯了,害怕孤独,却要正视孤独,因着这一份特别的情绪,日子才越来越透彻。
“生活里的事,梦想也好,感情也好,想坚持就坚持,不能坚持也没关系。”
“做你想做的决定,每条路有每条路的风景。”
后来,冷不丁听到这些话,陷入了很长的沉默,喜欢文字,总有让人思考的力量。
(二)
6月26日,离来到这座城足月还差一天,忽然是一阵暴雨,忽然又艳阳高照,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两极分化的天空,像极了我疏忽不定的心情,湛蓝背景下的白云象征着美好,棱角分明的乌云却又阴郁着聒噪。
还是会一阵一阵的孤独,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在被鸟鸣唤醒的初晨。
只是,慢慢地,学会与孤独共生,与喜乐共荣。
这几年,现实之路平平坦坦,心路却曲曲折折。
研究生入学那年,是母亲去世的第二年,思虑不周之下,求学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扭曲的价值观“引领”着我误入歧途。之所以没有坠落悬崖,归功于身边爱我的人的撕扯,一次次唤醒残存的生存信念,但是放弃过自己不假,三年走过,更多的是自食苦果。
青年人一定要给自己的人生好好定位,哪怕是每一个阶段,一年也罢,十年也好,当你经历的岁月拥有无可替代的归属感,日子真的能过成一朵花一样,只是那时的我并不自知。
岂止那时的自己啊,细想来似乎二十几年的人生,从来都不自知。
毛老师在晓楠老师专访的时候,说小时候总觉得自己不一样,但是随着成长,慢慢发现每个人不过是泯然众人。这句话跟中学时代的一个摘抄好像,年轻时我们都渴望成为英雄,但沧桑的几十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
我在想,人痛苦的根源大概都是始于不自知吧。
你觉得自己拥有“手可摘星辰”的高度,却不得不接受“手无缚鸡之力”的现实,可喜的是可以改变此间距离的还是自己,可悲的是你从未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
我就是,一贯如此,还总喜欢在道德层面绑架自己,可以确信的是,跟我类似的人不在少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在宏观生存方面,我们总要经历相似的人生轨迹,无关早晚;在微观感受方面,我们总逃不开相似的喜怒哀乐,无关场景。
在自认为顺境的人生中,肆意挥洒自己的时间,比如看综艺,但是这项活动除了让我在观看时心花怒放,反而在欢愉结束之后为我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不是这不该有的欢愉占据了太多本可以成长的时间?
于是,伴着沉重,无法自拔,还是为了满足自身情感娱乐的需求继续观看,之后收获的是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的罪恶感,似乎阻碍自己进步的并不是自己不思进取的灵魂和不愿脚踏实地付出的魄力,只是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播放的五花八门的综艺。
以此往下,似乎要迁怒于这些综艺的制片方、发行方,更有甚时会迁怒于这个浮躁的人间,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人间有什么错?这些年,“人间”成了太多故事、太多情绪的替罪羊,人间是高贵的,人间,不值得。
感谢孤独赐予我思考的力量,得以把这些年从未认真思考的情节一一捋顺,毛老师,做你想做的决定,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风景。
是啊,综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看综艺与成长并不冲突,快乐是生活的调味剂,感谢一个个综艺节目曾带给我的简单快乐,只是想为自己提出小小的建议,是否可以不要关闭思考的通道,让大脑在欢乐的同时好好转动。
……
思维层面过于活跃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拥有沉重的壳。
父辈大多都与土地相依为命,淳朴而善良,从小他们教育我女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得体,也许这些并不是借由语言来表达,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正是老实本分的做自己。所以尽管从来就有闯荡世界的心,但在骨子里我始终是一个追求宁静,甚至有些因循守旧的人。倘若一个人,他看不到日常生活蕴含的微小幸福,假使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该会多么苍凉!
过往的二十几年中,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几乎故乡的每条小路上都留下过自己不算悠扬的旋律。说也奇怪,我不追星,喜欢一首歌并不是因为某一个歌手,更多的取决于歌词、取决于旋律。之前写文章梳理过那些年被我单曲循环过的歌单,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生、对于生命都有过不同的思考,伴着一首首曾经打动自己的旋律,慢慢成了此刻的自己。
有时候会想,在别人都追星的年纪为什么自己不追?最开始是因为没有钱,后来也是因为没有钱吧。我一直以为追星是需要成本的,就像你要担负起路费去到他在的城,比如你需要负担起演唱会门票才能看到他的影。而这些对我来说,都不太现实,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底线上,我总是拥有超常的理性,毕竟,在物质上我向来不是一个富裕的人,一直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虽然目标似乎还很遥远。
转念一想,也许只是因为自己太在意钱,才会放大没钱对追星道路的阻碍。
在为数不多的理性时刻里,经常无法理解那些沉迷于追星的人,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如果仅凭追星就可以好好的过自己的一生,何尝不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因着别人的喜乐而喜乐、忧伤而忧伤,过后呢?大概还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忧伤着自己的忧伤,痛苦着自己的痛苦?
此刻,我承认我狭隘了,所谓的理性不过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这些年一直收得很近,压抑了太多本可拥有的喜乐。
(三)
把毛老师的歌单独建一个文件夹,最喜欢的十几首放在里边,一遍又一遍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端午节,没有日程安排,雨也来凑热闹,在循环了一天《借》之后,伤心的不能自已,为这近三十年来从未停止的漂泊,为这十年间渐渐迷失的自己。
《消愁》、《像我这样的人》问世之后,好多人知道了毛老师,为此毛老师曾经担心,担心听他的歌人们会心情不好,我不知道别人,至少我没有,虽然我哭了,但我很开心,不知道为什么。
2017年9月,从一家央媒离职到浪浪上班,所有的不适瞬间袭来,开始体味纵容自己怠惰换来的所有悲痛,一不小心情绪就被自己放大泛滥到极致。那个九月,15分钟的班车上天天循环着毛老师《像我这样的人》,总觉得唱的就是自己,又不是自己。
毛老师火起来的时候正在被无法应付的工作抽耳光,已经不知道综艺是什么东西。说也奇怪,一年过去,独自在异乡的日子里突然成为暴发户,想必也是命运的安排,与境遇真的很搭。
第一次特别想关注一个明星,这种感觉很奇妙,你会去翻他的微博、等待着每一个他降临超话的时刻,你会去有意识翻看他的唱吧,看六年里一个巨星的养成;你会突然间想去现场听他唱一首歌。
尽管有些瞬间还是无法理解小妹妹们近乎痴狂的方式,但是假如在机场或在街头偶遇毛老师,大概也是今生值得开心的事吧。
此前数年,并未有如此的心境,与众多暴发户相比,我所谓的追星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老阿姨”来说,已经十分难能可贵。假如因着偶像的力量,我们变成了更加优秀的自己,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把毛老师综艺里的部分全部补看了一遍,第一时间买了数字专辑,听得乐此不疲,偶尔痛哭流涕,感觉很奇妙。
孤独天生具有加速成长的功能,没有经历过一段又一段孤独,人生总会有所残缺。就像明明是同一个道理,自己思考得到的永远比别人告诉你的更通俗易懂,因着茫茫人生孤独时的深思,你终于开始明白些许生存的意义,尽管只有些许,说不定就温暖了整个冬季。
骑十几分钟的自行车到海边,找一个相对平整的石块,坐下。
打开播放器,循环毛老师的歌,看太阳落下,夜色升起。
作为一个相对理性的人,在追星上我并不是盲目的,特地讲明会不会很奇怪,似乎在影射哪些人是盲目的一样。
在别家偶像的粉丝里,看到过比较盲目的人,你无法执意劝说,让他更关注于自己脚下的路,你只能告诉自己,少一些顾彼失此的迷失,多一些共同进步的动力,这大概才是偶像与粉丝都希望看到的最佳状态吧。
作为新加入这座城市的人,我亲眼见证了南方优于北方的气候、环境与可爱,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甚为诧异,也就是因为这一件事,让我在感性大于理性的某个瞬间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想来是不是过于草率?
这些年,在KTV里尝试过男歌手的歌,虽然有些被“改编”的惨不忍听,就是在听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手机没电之后,特别想去吼一吼毛老师的歌。
想一下这个场景,你欢欣雀跃的团了券,掐着时间到达,却被告知前天晚上因为世界杯的某些原因,K歌系统故障需要升级,需要等待。你说,没关系,心里想着,为了毛老师,一个小时算什么,瞬间觉得自己是多高贵的一个人。
等待的间隙,你发现话筒和音箱是可以发挥使命的,于是,打开命名为“毛老师”的歌单放在话筒旁,听毛老师的声音回荡的包间里,开心的想要舞蹈。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多,某一个瞬间好想离开,因为等待本身也是一件很迷茫的事,不知道要等多久,也不知道在等什么。
又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等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你走到点歌机前高贵地打出毛老师的名字,却没有出现歌单,你慎重地搜索歌曲,仍旧一无所获,满脸懵逼。
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出来唱歌,心情的起起落落也无法诉说,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我可能选错了地方。
……
相比于早期的QQ空间、后来的朋友圈,我更喜欢微博,自开通到现在时间很久,更新的也不多,还是觉得这里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任情绪宣泄的另类空间。
大学时期在空间和播客上经常发些奇怪的文字,至少保持着高频率的更新,后来似乎是悟到了生命的某些道理吧,发表内容不再纯碎的时候便觉得意义不大,空间会每年打一次卡。
读研的时候微信势不可挡,朋友圈里少不了的吃喝玩乐,再后来,可能是上了年纪,也可能要感谢朋友圈三天可见的改版,三天就够了,慢慢地一切归于平静。
感谢微博,陪伴了我这么些年,没有添加一个熟人,好友列表里的都是些做广告的,也是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一直不离不弃,同为陌生人的世界里,似乎大家更容易理解彼此。
借着微博,可以把毛老师设置为特别关注的人,可以隔一段时间会给毛老师发一条私信,虽然他可能并没有看,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有时候,这些就够了,我始终相信,因着某些不可描述的期待,我们最终会找到更优秀的自己。
一个人,一座城。
可能已经放大了“一”这个数字,但是总要直面成人世界里某些残酷的现实。
就像明明有很多朋友,却找不到见一面的机会,无可否认的是因着生活的疲惫,大家都在自由呼吸的间歇寻找最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只不过你的出现,不属于此间的方式。
远处看,生而为人,避不开的牵牵绊绊,但是绝大多数,终究是命里路上扬起的一些灰尘,你走过时风吹起,夸大了灰尘存在的价值,风走过时尘埃落地,一切平静如初。
幸好,总有一些巨大的尘埃,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成功吸引我们的目光,于是,也牵绊住我们的灵魂。只是一个低头的间隙,我们捡起他们细细把玩,装进行囊一路前行。感谢那些为数不多的厚重尘埃,填补了我们人生的各个角落。
终究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不可逃离,与乐观与悲观无关,与年龄与性别无异。孤独是人生的一大原色,总有一些夜晚需要独自如梦,总有一些路途要踽踽独行。感谢孤独岁月里出现的每一个人,带着我们去思考、去顿悟,这个人,也许离你很远,你只需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他也拥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足矣。
从这一角度而来,感恩遇到毛老师。
(四)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毛老师的微博粉丝急速上涨,突破五百万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却即将在迈向六百万的路上走过了四分之一。
超话里每天都有一个个新的帖子出现,也会有一个个旧的帖子翻起。粉丝们竭尽所能宠溺着自己的偶像,也渴望偶像能够用各种方式宠溺自己。
假如是在以前,我可能更多关注喧嚣之下的浮躁与得失,可是,现在我也喜欢每天N+1次进入超话,虽然并不是最活跃的,却跟大家一起喜忧。
也会想出生在80年代末的自己是不是可以归入毛老师说的“小女孩儿”的行列,也会在看到毛老师面容憔悴时,担心他是不是日程太赶。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无法跨越的距离,才会萌生一个个道不清言不尽的期待。
我并没有因为追星有过太多的花费,不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但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在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
曾经的自己完全不理解,但是只是出于对每个人决定或选择的尊重,并未有过辩驳至此。其实,某些瞬间,也会猛然生出一些羡慕。有偶像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吧,精神上有借鉴的对象,行为上便不至于有太多偏颇的可能,最近疯了似的迷恋上一句话,因着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终究会变成相对比较好的大人。
由此看来,偶像的力量在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应该意义更大。
初中的时候,有一些与名著赏析有关的考试题目,便在脑海中记下了保尔柯察金,更有甚时,造作地说自己将来要成为像保尔一样具有钢铁意志的人,这大概也是偶像的力量吧,只是,这种偶像离我们太远,渗透着朦胧主义的色彩。尽管我们为此也曾努力过,但双眼确实缺乏足够发现与寻找的力量,所以始终未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振奋人心的明证。
假如当时,我们的偶像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咖,会不会在借鉴和成长的过程中拥有非比寻常的动力?如此,那些心中确实拥有偶像并和偶像一起成长的人,是不是已经长成为比较好的大人呢?
想起了最初的文字启蒙,大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名字是《我的梦想》,记忆虽然有些模糊,但不可否认的都是套路式的回答。科学教、教育家、宇航员……怎么宏大怎么来,怎么虚空怎么来。
孩子应该是人生每个阶段中最单纯的岁月,所以用“套路”这个词未免有些夸大了因单纯产生的迷茫。因为在大脑可以感知的范围内,他们并不知道梦想到底是什么。跟年龄和眼界有关,大概也和贫穷与富裕有关。我成长的地方并不富裕,尽管那个年代里周围的人并不用再为食不果腹而担忧,但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并不知道兴趣是什么,至少那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我们去寻找、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聚焦到某一特定领域,再寻找模范性的人物作为榜样。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孩童阶段真实梦想的缺失,只能说精神世界过于贫乏了。
如今,能够记起的小学同学少之又少,却对三年级时的三个兄弟记忆犹新,并不是因为他们帅,只是每当冬天来临,大雪覆盖,他们的手和耳朵都溃烂不堪,也许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物质条件的满足还有些遥远吧。
一直是一个按部就班走着的人,小学的时候想着以后要考上最好的初中,初中的时候想着要考上最好的高中,高中的时候尽管成绩一直在中上游徘徊,还始终想着要考最好的大学。一辈子,倘若无法更好地认清自己,就无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就无法游刃有余的过好这一生。
毕业总是伤感的,那时我们还不流行说“来日方长”,只是用毕业纪念册传递着自己的祝福。那段记忆中值得骄傲的内容里必定有我自己设计的纪念册,说来自己设计,不过是为每一页都贴上了特有的标本,大家可以选择想在哪一张纸上留言。
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翻阅,印象最深的始终是一位名叫ZP的女同学,除了祝福之外,她用了大量内容安利她的偶像周杰伦,正是在那个时候,萌生一种没有缘由的羡慕,有自己的偶像大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星移物换、兜兜转转,那时为了改变命运一起起早贪黑的同学们啊,大家都走到了哪里啊?我跟ZP联系不多,只能通过社交圈知道彼此大概的生活,或者只是我知道她,她并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十几年过去,她是不是还在和最初的偶像一起成长,这大概并不重要吧,或者对她来说也很重要。有时候,真的不喜欢生命这终以个体形式存在的物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自己以外的人便不再那么重要,人情大概就是这样慢慢慢慢淡漠的吧。
曾经有过新闻梦,一度将鲁豫视为自己的偶像,但我认为的偶像只是我会觉得她很优雅、专业度很强,仅此而已。大概是我对偶像的概念,以及该对偶像持有的态度有一些偏见吧。但是更多的是因为骨子里的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孤独感,我始终觉得有些事情真的意义不大,能陪你走下去的只有自己,借着这份有好有坏的偏执,任自己变成敏感的人、安于现状的人。
高中时会用磁带听歌,到了大学,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MP3,听歌的时间明显比之前变多了。
这些年,因为很多歌喜欢过很多人。
爱上一首歌最初惯有的模式就是单曲循环。
最近几年,因为经历了一些人世的变迁,对生命有了更多思考,经常会在接触某首歌的刹那,因着某一句词或某一个旋律,便想起故去的人和陈年的事。加之自己又是对声音要求特别高的人,遇到一个好的声音、配着好的歌词和曲调,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最近两三年单曲循环最多的歌有《我都知道你都知道》、《越过山丘》、《像我这样的人》。最近半年,最爱的声音是毛老师的声音,说话的声音和唱歌的声音简直判若两人,最近半年循环播放的歌曲是毛老师的全部歌曲。
当物质条件已不再是生活的束缚,精神世界也应该奋力追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促成了更多的文艺形式,所以,“偶像”和“粉丝”这两种称谓一出现,便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娱乐相关的行业。个人始终觉得,优秀的创作歌手是相关圈子里边最难能可贵的,声音、文字、音乐等等,毛老师具备了优秀的绝大多数可能。
(五)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数的可能,你总要凭借一段刻骨铭心的努力支撑起振翅高飞的夙愿,更需要在机会突然出现的档口,奋力一搏,成就让瞬间变成永恒的契机。
人是世间最复杂的物种,所以每个人都在脑海中规划自己的一生,每个人头脑中都有无数个瞬息万变的想法,正因为此,人才成为世间最神秘也最神奇的风景。
一不小心找到毛老师,虽然有些迟,但终究不算太晚,最初的崇拜大概过于疯狂,至少对过往的自己而言,并没有做过那般着迷的事。用一周的时间补看完与毛老师相关的所有综艺,借由媒介获取毛老师的所有专访,翻看毛老师的所有微博,听毛老师唱吧里的所有歌曲。
日常状态就是整天整天一首一首听毛老师的所有歌曲,为此一度觉得眼睛和耳朵酸痛不适,却始终没有放下休息的想法。
我是一个偶尔有些善变的人,却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寻找到一个偶像,最初是对他才华的认可,但是真正支撑偶像与粉丝共同成长的,却是偶像身上与人格和情感有关的因素,尽管我不知道这一份执着能坚持多久,至少在我喜欢的时候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成分。
如果喜欢一个人,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你都会喜欢他的样子。话确实可以这样说,但不得不承认,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真的是值得敬佩的。我所能纯粹喜欢的真的是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的此刻的你,我知道你会改变,但只要经年累月,我认识的还是如此真诚、如此优秀、如此有趣又如此有用的你,这份喜爱便不会那般脆弱。
近些天,试着从最初的心态中走出来,还是会一遍一遍听歌,但不会像开始时那样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后仍感到幸福,听上去有些病态,确实代表了最挣扎痛苦中的心境,做人要真实,这是毛老师告诉我们的。
我常以为人在大喜、大悲时的举动掺杂太多冲动的成分,更何况在大悲大喜混杂之下。人总要为理性思考寻找到一个出口,空间不需要很大,内容也不需要多深刻,不明不白总抵不过明明白白,毕竟世间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恨,更别说无缘无故的爱。
毛老师认为自己的人生有赖于命运的安排,我会想,太多偶然因素交织是不是也意味着一切用心载下的种必然会开出鲜艳的花。
一念之间,会觉得粉上毛老师这样的人是偶然的,另一念之间,却分明觉得这是另一种必然,与时间的早晚无关。
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是现在不是将来?
所有人都叫嚷着相信缘分,但是假如两人不曾相遇过,或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错过了彼此,是不是也该感谢命运中来无影去无踪的缘分呢?
说一句感谢及时出现在我生命中,其实也是在感谢自己,感谢生活,感谢由过去点点滴滴造就的自己给了今日相逢的由头,感恩此刻的所有。
说出现在我生命中里可能有点造作,因为在可感可观的今日,尚未获得与毛老师谋面的机会。假使机缘不对,未能抢到演唱会的门票,倘若竭尽所能终究未变成优秀的人,今生不过是以一对万、十万、百万、千万中的一员。
这就是偶像与粉丝,大多数时候粉丝都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抱团取暖,似乎这种因为人群聚集而产生的作用远比孤军奋战来的容易。
但是,这又何妨,作为平凡的个体,相互认识是不是又会多一些牵绊,如果这样,偶像与粉丝彼此默默关心,共同成长有何不可,毕竟粉丝数量真的不是一般的多?
偶像于我,并不意味着要去顶礼膜拜,而是无声彼此关心,却又共同成长。
……
白日的喧嚣加重了各色各样的浮躁,用毛老师的歌冷却一下躁动的灵魂。
夜阑人静时,能感受的到只有自己,这时候所有的感情容易被放大也容易被收紧,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千万偶像,为什么选中了毛老师?
喜欢毛老师,又意味着什么?
特别是对我这种不到万不得已不信奉神明,几十年与“追星”相距甚远的人来说,突然在意起一个至少现在看来离自己生活很远的人,想来也是有几分执念。
这不也正说明被我选中的人身上蕴含的魅力吗?
是的,欣赏毛老师的这种行为并不是盲目跟风,因着一些痛点、喜点,慢慢渴望了解,想必也是大家的心声吧。
假如没有在这个季节离开北京南下漂泊,假如没有在忽雨忽晴的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是不是还能在这一季芳华里走近毛老师、。
所以人生多多少少还是存在人为附加的宿命色彩,遇到了,这种遇到就是宿命里最美的部分;遇不到,也不过是宿命的安排。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看来,两个人的相遇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不只是我对毛老师,世间任何两个人产生的任何情愫,都夹杂着神奇的分量,往后走的某一刻度产生哪怕0.01的偏差,现在便不是现在。
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因为我们都会仰天大笑后突然陷入难以倾诉的迷茫,因为我们守在今天忽然怀念起昨天滴落房檐的雨,因为我们都在普通生活间隙幻想过某一刻可以拥有满天星……这些,毛老师也有。
最初对毛老师的喜爱完全是出于音乐,那种情绪跟往常发现一首比较喜欢的歌曲和歌者并没有差别,后来是因为他的才华,二十几岁的年纪,对待生活便有如此感悟,大概也不是一般人吧。
越往后,越发现真实,或许跟入行长短有关,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初心不易的写照。
朋友问我为什么迷恋毛老师,纵然心里已经罗列出一二三四,却一时不知如何表达。
这份感情更多的是认可、是欣赏、是羡慕、是关怀,是因为你能从他身上更加清晰的明白一些别人也曾说过的道理,是因为通过他对待周遭的方式让你明白好好生活的出口,是因着他的种种优秀,你突然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仅此,而已。
(六)
已经忘了确切的日期,上了年纪之后明显感觉记忆大不如从前,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是颓废而美好的一天。
人生所有的动荡感在太阳落山的那一刻袭来,一个人的时候害怕黑夜,因为那是庄严的时刻,你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灵魂,只又在大夜拉下帷幕的时候,你才能听到自己心内的呼唤,有时候甚至不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们本该成为另一个自己——我们渴望的自己,然而我们却是此刻的自己——真实的永远也无法逃避的自己。
其实我们不傻,我们知道握在手里的当下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渴望的自己啊,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探出头,时刻准备着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就是在那个夜晚,毫无预兆的开始一段对话,并不是我的本意。
……
最喜欢的歌是毛老师的《借》,那一天循环了一遍又一遍。
他喜欢画面感,我也喜欢,脑海中浮现着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画面,那些陪伴过的人、发生过的事都历历在目,说了那么多“来日方长”,最终真的是天各一方,刚好前几天一位老友说了这四个字,异乡相遇总是值得让人兴奋的一件事,但因为种种最终并未得见,记住的却只有这句“来日方长”,人生啊,是不是可以稍微慢一些,但是即便慢了下来,就不会再有无尽的悔恨和遗憾吗?并不是。
欣赏毛老师的淡定、与世无争和真实,欣赏他既有趣又有用的定位。
周围太喧嚣,我们缺少的是与世无争的勇气,忘记了努力做自己;
世界太浮华,潜藏了太多逢场作戏的惺惺作态,我们需要的是真实;
生活有太多的哀苦,逃不过避不开,为什么不能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开怀;
关于有用,我思考了很久。
你未必要成为发现万有引力改变世界的人,但是在你需要看到自我价值的时候,希望你能确信自己并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这些其实都是我对自己的期望,这些都不是第一次听到,确是第一次如此在意。
……
我极力安利毛老师的歌,却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后来极力安利这个有趣的人,最终放弃了,你不可能强迫任何人去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喜欢了就喜欢了,不喜欢又何必强求,有懂的人就够了。
可是我懂吗?我们懂吗?
不知道,思考过后还是不知道。
我们自认为很懂我们的偶像,但我们大概并不懂,我们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猜测、去想象,然后为自己勾画出最理想的场景。
他累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因着他对我们的喜爱,也许也不愿意让我们知道吧。
这个世界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至少我认为我还做不到了解自己。
但有时候多一些感性思考我们大概会过的更好,多一份牵挂也许我们会更加幸福,这也就够了。
我在变,你在变,他也在变,但我始终期待着一幅最美的画卷,岁月不易,且行且惜。
他们说,牵绊太多的人会更累,所以也曾想站在毛老师的角度思考,适应新的身份大概也挺不容易吧。
毛老师,人生就是这样,总有很多意想不到,除了呐喊我们能做的不多。它来了,你只用拉着它的手,带着我们骄傲的往前走。
我也期待着所有人能够一起,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家家户户尽欢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