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由亲生父母抚养,这是最普遍的抚养结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与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关系。通过依恋关系的建立,孩子自然而然地从父母那里获取物质需要的满足,情感需要的满足,以及最重要的心理上安全感的满足。
如果孩子自婴幼期大部分时间交由祖父母抚养,被“隔代抚养”长大的孩子,也会与祖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关系,祖父母在幼儿心理上的位置明显比父母的位置更重要。
幼儿与祖父母建立了物质、情感以及安全需要的依恋满足关系,这样的依赖关系模式,不仅是幼儿需要祖父母,祖父母也同样需要幼儿的存在来抚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感。
隔代抚养,祖父母习惯于用自己的抚养方式代替孩子父母的抚养方式,造成祖父母与父母的关系不再是合作性的,而是充满了竞争意味。
竞争破坏了原本稳定的家庭结构,抚养者之间明明相互埋怨,但又碍于面子无法明言。父母与祖父母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要么看起来面和心不和,要么干脆面也不和,心也不和。
孩子长期处在这种矛盾的家庭氛围里,也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依附于哪一方更安全。原本属于家庭抚养者内心的冲突,最终演变成幼儿内在秩序的混乱,无法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这样,孩子内在的冲突隐患就埋下伏笔。长大后叛逆,让父母没有办法与孩子和谐相处。
隔代抚养,婴幼儿与孩子父母似乎都依赖着祖父母,祖父母维持着大家庭。对于祖父母来说,他们退休早,年龄与身体状况尚好。
自己的孩子成家了,再照顾孙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而对于年轻的父母辈来说,他们承担的家庭事务越来越少,变成了家庭里可有可无的成员。有时是夫妻一方感受到逐渐被其他家庭成员边缘化,有时是夫妻双方集体不在父母的位置,孩子完全成了祖父母的“孩子”。
没有付出和担当,已经成年的孩子父母也成了“孩子”,长不大的“孩子”是没有能力教育引领自己已经长大的孩子的。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他们焦虑恐惧指责谩骂,孩子最终很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丧偶式育儿,丧偶式婚姻,往往来自祖父母过多付出。一个隔代抚养的孩子背后,可能有一位心理功能缺位的父亲或是母亲,甚至是双亲。
隔代抚养中,大多数的祖父母会刻意回避早年自己养育方式上的错误,对孙辈的要求远没有对子辈那么严厉;没有为子辈做到的,他们会努力为孙辈付出做到。
无原则的溺爱和替代,不仅毁掉孙辈,也让孩子父母成为不会负责的父母。
孩子的父母应作为孩子身心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祖父母只是父母承担责任的协助者。比如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保持与父母稳定频率的联系,帮助孩子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化解孩子内心对父母的“怨恨”;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尊重父母在孩子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年轻一代的父母应当肯定和感激祖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付出,理解老人在抚养过程中倾注的情感、承受的压力、积攒的委屈,老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我们育儿路上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