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大肆盛行,在网络中被年轻人之间用于互相调侃的同时,也有一代前辈扭头看着90后充满鄙夷,撇下一句:“年纪轻轻的,没点儿朝气。”接着便是一通“想当年……”
“丧”文化究竟是个什么状态?对一切事物没有兴趣,人生长路漫漫仿佛一眼望到了头。
曾经,有“下海潮”,有“出国潮”,也曾是个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时代。那个时候所有人的起步没有太大的差距,即使有,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也并不为人瞩目。寒门贵子、荣归故里,这样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仿佛只要拼搏,总会有成功到来。那时的年轻人,最不缺的便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个个怀揣梦想希望前进,他们的字典里,大概是没有“丧”的概念。
而到了现如今,互联网跨越式前进。全球信息的无缝连接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看到了更为完整的世界。不止知道了比尔盖茨是退学创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励志人物,也知道了她的外祖父曾任美国国家银行行长,母亲也在银行担任要职;股神巴菲特的父亲也曾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在巴菲特十一岁时便有机会跟着父亲来到证券公司接触简单工作。相比之下,从零起步的努力仿佛显得那么可笑。
曾经的“鸡汤文”被人们发掘得更为完整,人们不再一昧地崇拜,盲目地立榜样树标杆,同时这些也在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们:“你不是天才,你台阶不够,你不行。”
我喜欢他们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舞蹈,琴行老板说这些需要从小学习:“你年龄太大了,学这个晚了,你不行。”我羡慕他们在滑板上恣意飞扬的青春,有人告诉我:“他们这得摔了多少次,你哪有那么多时间,你不行。”我着迷于调查记者深入一线挖掘真相的飒爽英姿,有人对我说:“多少人和单位压着的事实,你的一己之力还是不要异想天开了。”所以后来的后来,我仍是在电视机前看别人弹钢琴,在街头看逐风的滑板少年,放弃了跨专业的念头。一件又一件,我们还未开始,就被所知的现实束缚了手脚。拼搏的勇气即使再满,怕是也经不起这一次又一次的消磨吧。
人间不值得。这句话在网络上风行一时。也许早已不是原作的本意,但似乎成了多半年轻人的自我抚慰剂。我们除了《新闻联播》的欣欣向荣,也开始去看大雨冲刷不去的灰色阴影。教育的不公,资源的不均衡,90后一次又一次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初入社会以及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很茫然,这个就是自己努力一二十年想要融入并拼搏自己未来的地方。
“丧”并不是放弃生活,而是认识更为全面之后的无力妥协。能怎么办呢?似乎看不到希望啊。走出校门,有人自费出国镀金,有人听从安排回到家乡,有人碰了壁之后干脆回家“躺尸”靠收房租过活。一个岔路口,便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越来越发现,起早贪黑的奋斗,还不如别人无目标的“葛优躺”过得富足。
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之后,他们选择了自我麻痹。不听,不看,不想,养活自己便好,别想什么折腾来去,浪费时间又没结果。
对于90后,老一代总是有意见的。日渐上升的抑郁症发病率被鄙夷太敏感,逐年增加的自杀率被批评太脆弱。这个所谓“垮掉的一代”似乎难以担起重任。为90后正名的朋友圈热文举出一位又一位90后的成绩:教授、奥运冠军、当红明星……可脱离基层人民生活的举例又有何意义?不过是盲目自我慰藉罢了。我们看到的万象,更多是揣着像是异想天开的梦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年轻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正是如此吗?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也只能这么想了吧。这里有你的所爱有前人的追求,也有你的不满有它的不足。不要给我们的“时代”太多压力了,它也在努力呢。
我盛着一颗心,在这条路上踟躇前行。一次又一次认清前方之后,再没了当初的热血。
我不愿前行。
就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