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生子女政策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4
独生子女群体,因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玩伴,所以,不用相互礼让,也不用争宠。他们没有体验血缘亲情的机会,更不可能体会手足情深的感受。他们拥有最多的,就是百般宠爱和无条件的呵护。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自己宠爱有加外,叔叔阿姨、姑姑舅舅们也把自己当做“掌上明‘月’”,一起来众星捧“月”。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虽然没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让顺我宠我者得到好处,让逆我违我者消失)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目中,也没有太多善恶、是非、对错的概念。但是,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们的头脑里,人只有好坏之分,听我、依我、顺我的自然是好人。而那些指出自己缺点,纠正自己错误和批评自己的人,肯定是坏人。所以他们的善恶、是非、对错观念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衡量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清,对错不辩。一个人最朴素、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会被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
由于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口质量的变异。
孩子本来就是一块白布,家庭和社会才是颜料和染缸。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的颜色,配做什么样的衣料,孩子本身都无能为力。因为一般等到孩子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候,他们的颜色和用途基本上已被定型。
目前的独生子女,已被大多数家庭的长辈们所宠爱。这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教育问题,而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是家庭的个别现象,那自然与社会无关。但是,引起普遍家庭对孩子溺爱的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孩子数量的减少。使正常的资源变成了“稀缺资源”,使普通的孩子升级为家庭中的“珍稀动物”。因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孩子的“闪失”对家庭来说,是付出任何代价都无法弥补的。所以长辈们才会去百般呵护,甚至有一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感觉。更舍不得让孩子们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实质上是对孩子发挥自我能力的最残酷的扼杀。
我们老家的一位邻居,他们的女儿现在快三十岁了,女儿的孩子都快七、八岁了。但是她从小开始就没有烧过一次饭,做过一次菜,也没有洗过衣服,更别说养孩子了。小孩尿尿了,拉屎了,她也不敢换。在自己家里,碰到这种情况就叫婆婆或丈夫,在娘家就叫妈妈。有时家里正好没有人,她就急得直跺脚。这种人,这种事,尽管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根有据,有名有姓的事实。这种事例虽非普遍现象,但也绝非个例。
让孩子从小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情,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和意志力,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同步发育成长。
无论你有多少钱,无论你家有多好的条件,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成家立业,独立生活的。你可以为他们“越俎代庖”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但是你能代他们操劳到你们“回去”以后吗?过分的宠爱,最后是会害了孩子们一辈子的。你们有没有想过,等你们“走”了以后,孩子们将如何去适应、如何去面对,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的生活呢?
古人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多的鱼,也会有吃完的一天。只有掌握了捕鱼的技术,才能源源不断地吃到鲜鱼,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家的孩子知道,不靠自己的努力不但没有好日子过,就是连穷日子也不好过。是生活和环境压力的逼迫下产生的动力,强迫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并不是他们的命特别贱,而是因为生活和环境,逼着穷孩子聪明、坚强、能干起来的。
穷人的孩子因为没有人可以呵护自己,每件事情都得自己亲力亲为去动手,去体验。是生活教会了自己的活法,不知不觉中增强了独立自理的能力。人是有很多潜能的,但它们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挥出来的。就像一个正常的人,在走路、吃饭、看书、玩耍的时候,不会做出任何奇怪的动作,发出任何奇怪的声音一样。只有在头脑里突然接到危险信号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尖叫,才会下意识地快速逃跑。这种潜能只有在事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发挥作用。就像一根橡皮筋,你不去拉它,它就始终不会有弹力,一只弹簧,静静地放着不去压它,它就永远发挥不了弹簧的作用一样。弹簧只有在压到不能再压的情况下才会发挥最好的作用。人也一样,有的压力其实就是动力。
既然是所谓的“潜能”,就是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平时不会轻易地被激发出来,只有在“潜能”自己感觉到了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在“不经意间”产生作用。
有一则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前,有一位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他一枪射去,射中了一只兔子,但可惜没有射在要害部位,而是只射到了兔子的后腿。兔子拖着受伤的后腿跑了,猎人命令猎狗赶快去追。
过了好一会,猎狗两手空空地回来了。猎人恶狠狠地问猎狗:“你到底怎么一回事啊,难道你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抓不住”?猎狗悻悻地说:“我也没有想到它会跑得这么快,但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再说兔子跑回窝里,同伴们都惊奇地问它:“那只这么凶的猎狗怎么会没有追上你呢”?受伤的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的,而我是竭尽全力的。它没有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万一被追上了,就没有命了”。
是猎狗和兔子的心态决定了它们的成败。是猎狗的大脑里还没有触发到需要启动“潜力”的等级,而兔子启动了全部的“潜力”。是“性命攸关”的压力,给了兔子的“动力”,是兔子的潜能救了它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