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参加了一个写作社群学习,加入以后才知道这个社群很有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社群留得住人。写作社群通常是一个月的训练营,但这个社群是一年,而且社群里多的是已经跟随学习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老会员。
社群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大家愿意学,而且都特别愿意奉献。比如上稿这件事,社群多这样的人,他们愿意为学员改稿提供修改意见,好像帮助别人上稿比自己上稿更有价值。
我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后来在里面浸泡久了,才知道社群文化有一点是极致利他。我在想这个文化是这个社群长寿的原因吗?后来我看到一本书《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这本书是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角度,来分析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家对稻盛经营学的学习和理解,也有利于稻盛和夫哲学的传播。
这本书的作者是白波,是中兴通讯副总裁、手机中国CEO。因为作者对中国儒家文化感兴趣,所以离职后精读了儒家各部经典,后来又接触了大量稻盛和夫的作品,过程中发现了经营哲学和儒家思想的联系。
1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的来源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圣,他在65岁前创建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又在78岁高龄,临危受命接手已经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并只用了三年就令公司扭亏为盈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根基是“作为人,何为正确”,这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认为这个根基的本质就是儒家的“仁”“义”“良知”。
“作为人,何为正确”要求剥离物欲,回归本真判断善恶。稻盛先生在经营中坚持与人为善,员工的物质精神满足为首位。孟子说过“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正是找到根的感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人,何为正确”,就是“利他之心”:要用“利他之心”作为判断问题的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判断一件事做与不做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善恶。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易经》解释就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王阳明的解释是“心之本体即天理,天理只有一个,更有何可思虑的”?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思想完全是儒家思想的诠释,所以作者说“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大多体现儒家思想,他的人生哲学很多来自佛教。”
2何为“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所说的利他之心和我们平常认为的利他信心是一个意思吗?我们有利他之心,但有时是,有时无,这个跟自己利益有关,甚至跟情绪有关。今天我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我就不“利他”,这是否符“利他之心”的标准?
有一次稻盛和夫接受日本的节目主持人的采访,主持人问,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企业就可能倒闭,因此违背一下“秉承利他之心,为他人做好事”的理念,是否在所难免。稻盛和夫回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这么做,不能损人利已。如果企业要扭曲理念才可以苟延残喘,那这个企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此坚决的回答,只说明“利他之心”是稻盛经营哲学的核心精髓,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是本末倒置,雾里看花。
稻盛先生认为“利他之心”就是“真我”,是人人具备,与生俱来的。用“利他之心”去判断事情就会“不受私心蒙蔽,看清事实真相看出事物规律,并勇于按照规矩办事”。
社群中提倡积极利他,看似不可理解,不好推行,实际上在社群中进步最大的,影响力最大的,收获最多的往往就是那些平时最积极助人的同学。
他们在分享经验时时常提到“利他”的好处,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待文章,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打开自己写作的思维局限,更贴近读者。
这就像华与华公司创始人华杉老师所说:“遇到事情,如果能无我,能何思何虑,只体认天理,循着天理,只考虑如何达到天理的目的,社会的目的。无我,也有天地”。如果社群每个人都想着极致利他,不长寿都难。
3如何得“利他之心”
既然“利他之心”是与生俱来,那为何还要去时间掌握呢?
这个问题稻盛先生的解释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安全,产生了各种防御本能,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各种欲望展现。所以说“过分爱已是万恶之首”
要得“利他之心”唯有控制自己的欲望,稻盛先生也要求大家遏制过度的“利我之心”,怀“知足之心”,恢复与生俱来的“利他之心”。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一分人欲,增一分天理。”
所以顶级富豪如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拥有巨额财富,但对公益事业投入巨大的热情,他们都把自己大部分的财富捐献出来,成立基金会,稻盛先生也是将自己大部分的财富都捐献出来成立京都奖。
如果认为财富都是自己理所应当拥有的,不需要感恩,不需要反馈,那终归会被物质所累,成为“穷的只剩下钱的”可怜人。
“利他”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做不到像富豪那般把财富回馈社会,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实践。
我们努力工作为了孩子上好的学校,为了父母住舒服的房子。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对周围人的关爱就是“利他”之心。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利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小事小事入手,坚持不懈,就可以恢复“利他之心”
对于如何获得“利他之心”,稻盛和夫提出了“六项精进”,书中也分别给出了分析解释包括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写在最后
如果还认为积极利他是吃亏,那可以去了解下稻盛和夫的哲学,他已经用事实想我们证明,利他是生命的大道,利他符合儒家经典的倡导,利他也是利己,“爱出者爱返”。常怀利他之心,福未至,祸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