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在七年级历史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农耕生活,通过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代表的半坡文明和良渚文化代表的河姆渡文明为例,描绘中华农耕文明早期的发展概况。从居住的房屋、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等展现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远古居民劳作生活的场景。新石器时期像这样的聚落还很多,它们星罗棋布的分布在神州大地,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大河。历史的学习除了要知道了解早期农业文明诞生和发展的现象外,更应该关注历史发展背后所隐蔽的巨大时代意义。
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打猎,但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随着农业、畜牧业、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纺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生产经济阶段。人类由最初的食物获取者开始慢慢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与以往采集和打猎等获取食物的不确定性相比,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生存的基础有了物质上的保障;随着原始农业的扩展和畜牧业的壮大,人类也改变了自己的居住生活方式,由以前的择食而居慢慢的转变为定居的生活方式。由“采集食物”进至“生产食物”,被称为“产食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它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 种生活方式,其意义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