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寻找“我是谁”?

【What】关于“我是谁”?

”我是谁“一直以来都是哲学上的重要命题,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这里的”我“当然不是浅薄的诸如”我叫什么名字“、”我是什么身份“ 下的我,而是抽掉 姓名、身份、肉体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之后,“我究竟是谁?”。通常,当我们被问到这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作答,本文就是尝试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比较通用的思考方法。

这里在具体阐述“我是谁”之前,需要先铺垫一下,关于“人”是什么。

【What】“人”是什么?

当然,关于“人是什么”,并非是从生物学上去探讨,而是从意识层面去探讨。

当我们说“你变了”时,我们在指什么?

这里我们先思考一个常见的现象,夫妻或情侣在一起很长时间分手,原因是什么呢?通常一方会说“你变了

这里的“你变了”究竟指什么呢?具象来说,可能是:

  • 你的态度变了(从宠爱变得厌恶)
  • 你的行为方式变了(从勤劳变得懒惰)
  • 你性格变了(从正直变得圆滑)
  • 你的追求变了(从理想变得现实)
  • ……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或哪几种,说的都是你的思考行为模式的问题,这种思考行为模式就有点像计算机的算法。

这里我们稍微小结一下,当我们讨论一个人时,通常指的就是他的思考行为模式,也就是他大脑里的算法

但这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人的思考行为模式(或者说 算法),这是一个结果,那么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算法是“果”,那“因”是什么?

我先说结论:如果说算法是“果”,那么“因”是他的记忆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思想实验:

有个女孩叫小美,非常阳光乐观积极,但突然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变故,他发现他一直敬仰并视为榜样的老师居然一直在从事非常卑劣、可怕的勾当(比如猥亵贩卖儿童、连环杀人等等)。这件事对于女孩来说太过颠覆三观,对世界、对自我都产生深深的怀疑,怀疑她一直相信的美好的世界究竟是美好的么?怀疑构建她思想的底层架构的究竟是善还是恶?而这件事促使她性格大变,从阳光积极变得阴暗孤僻,甚至有点反社会。

现在我们拆解这个案例,女孩之前是阳光积极的,之后是阴暗孤僻的,那么这个变化是来自哪里?当然是发现了她老师的真相。那么这里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如果这时我们可以将”女孩发现老师的真相“的这段记忆删除,会发生什么?

很有可能,她会重新变得阳光积极。

那么,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促使人形成他的思考行为模式(也就是算法)的根源是他的记忆。人对他所看到的每一个事件的反应,都源自他的记忆,这里的记忆可能是他读过的书、他见过的人、他经历过的事等等。

那么进而,这里可以回答前边的问题“人是什么?”, 答案是:人是记忆的产物

人是记忆的产物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记忆”是指广义的记忆,而非狭义的记忆

  • 狭义的记忆就是指我们日常所理解的记忆
  • 广义的记忆还包含了****人的基因基因其实也是物种对于他们对于所遇到环境的一种应答产物,也可以算是记忆。

关于基因也可以分成两类:物种的基因、个体的基因

  • 物种的基因:

    是所有人类所共性的基因,也就是人性

  • 个体的基因:

    是这个生物个体所独有的,比如面对危险天然比别人更勇敢一点,面对诱惑天然比别人更克制一点。

好了,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回答本文的重点,如何寻找”我是谁“了。

【How】如何寻找“我是谁”?

在寻找我是谁的时候,就是在解构一个人。

解构人的核心要素

那么按上边的结论,人是记忆的产物。

人(思考行为模式)的构成因素:

  • 基因

    • 物种基因
    • 个体基因
  • 记忆(狭义的记忆)

基于这个结构,我们对基因和记忆分别进行解构。

解构基因

由于个体基因没法或很难检测或判断,所以我们不需要解构个体基因。

  • 解构物种基因

    解构物种基因,就是要基于人性这个底色,来进行判断。

    • 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人天然是有欲望的,这是无疑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像键盘侠批判公众人物的那么严苛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每个人,人是很难做到的。

      人是基于人性的,而人性天然是有弱点的,而这弱点就是佛家讲的”贪嗔痴“,天主教讲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

不过,基因是人的底色,这是所有人普遍都相似的,影响每个人的差异的核心要点还是在他们的记忆,因此解构记忆才是解构”我是谁“的要点

解构记忆(重点)

对于解构记忆,我们日常也会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我们可以回想下以下场景

当你过年回老家,你跟家人说你谈了个对象,这下全家人都围过来进行细细盘问

”家是哪的啊?家里几口人啊?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啊?“

”什么学历啊?在哪读的啊?啥专业啊?做啥工作的啊?“

……

当家人在问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在解构”他是谁“的过程,通过这些盘问,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围绕的两个要点:成长环境、教育经历。

一个人少年时的成长环境对他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的塑造是非常底层的,而这个阶段形成的人格在以后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会有那句话”三岁看五十“。而在这个阶段,有两个要点:

  • 成长环境

    这里主要指他所居住的家庭环境,比如是跟爸妈生活还是单亲家庭亦或是跟爷爷奶奶辈生活。

    父母的性格是怎么样?家庭的氛围怎么样?这些对于人性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比如生长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通常性格阳光善良。

    这里我想到演员何冰说的案例

    何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去之前我妈跟我说‘你好好看看你丈母娘啥样,以后你媳妇也那样’,我当时就不信,我丈母娘一典型北京老大妈,我女朋友海外留学回来的,差距也太大了,怎么可能一样,我不信。结果等结婚十年再看,我媳妇那行为举止、一颦一簇,小到躺在沙发上的姿势都跟我丈母娘一模一样“

  • 教育经历

    另外重要的点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经历,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这一点不需要多说。

不过了解了以上两点,只能大体上了解这个人,往往是比较粗糙(类似碰到个东北人就觉得他一定性格豪爽),想要细粒度的了解一个人,就得寻找他人生中所经历的那些至关重要的节点

解构他人生中所经历的那些关键节点

这里所说的关键节点,就是指他人生中经历的某些时刻,对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要改变

这里举一些例子:

  • 正面的例子:

    • 郭麒麟减肥
      郭麒麟讲过,因为他爸爸是郭德纲,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他爸爸带来的,他自己一直活在这个阴影下。但因某件事的触动,他成功减肥了,从200多斤减到了现在的正常体重,他知道减肥这件事是他爸爸帮不了的,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也是因为这件事真正找到了自信。
    • 压力促使上进
      一个青年在北上广打拼时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压力,当别人问他”你想离开么?“,他悲愤出”我这么努力,凭什么不能留下?“时,他会下定决心要更努力的奋斗,而当他的奋斗又恰恰取得收获的时候,他很可能以后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会去直面挑战,勇敢接受。
  • 负面的例子:

    •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一个女生在恋爱中可能因为对方的背叛而对男性失去信任,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进而可能导致她始终对男性很排斥
    • 高启强黑化
      《狂飙》中的高启强发现通过老实经营却得不到好结果,但通过非法的极端行为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进而彻底走向黑化

通过找到一个人所有这些影响他思维模式产生变化的时间点,了解他经历了什么,以及是怎么样去处理,那么就能细粒度的找到他的思考行为模式(算法)为什么是现在这样。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总结出一套每个人都适用的寻找”我是谁“的通用步骤

寻找”我是谁“的通用步骤

  1. 思考自己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

    在这个步骤,粗粒度的找到自己的一些性格构成,比如家庭幸福没遇到过什么变故因此导致性格阳光善良。

  2. 仔细的寻找每一个对思考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变化的关键节点

    这个步骤是最重要的步骤,通过这个步骤去找到细粒度的自己。

其实上边这个模式,也是现在心理医生在做心理咨询时的方法,比如先了解你的问题现状,然后不断深入去找问题根因。不过心理医生不太需要系统了解完整的你,只要帮你找到具体某个问题的根因,以及如何解决就可以了。但是你如果想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就需要通过这个方法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探究自己。

这里我用我自己简单做个例子:

  1. 成长环境、教育经历

    • 我家庭和睦也没遇到过什么大的变故,所以我性格阳光乐观。

    • 我爸从小对我特别严厉,我很怕他

      • 导致我性格里有怯懦的成分
      • 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同理心比较强,更容易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变化
    • ……

  2. 关键节点

    • 莫言拿诺贝尔奖导致我开启了读书的乐趣

      我大二时有一天突然感觉我太浪费时间了,想找点事情做,刚好那年莫言拿了诺贝尔奖,我就好奇什么水平能拿诺贝尔奖,就去看了他的《蛙》,从来不爱读书的我突然惊奇的发现,原来经典也可以这么有趣,进而导致我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 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人格构建了我价值观的底色
      • 读《三体》让我打开了对世界乃至宇宙的好奇心
      • ……
    • 学习吴军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方法论的重要性

      之后再做事就不会上来就干,而是系统分析一下,然后去寻找经过论证可行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目标。这里的一个小插曲是,我以前做事主要靠”三分钟热血“,因为我发现我决心想做一件事(比如想认真学习),执行一个月之后,劲头基本不到一半了,等3个月之后基本已经完全没有了,3个月是个我无法超越的时间界限。但在采用他的方法论来执行时,因为比较系统而有规划,完全突破了3个月的时间界限。

    • ……

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然你如果想深入解构你自己,就应该通过MECE原则(穷尽所有的独立可能)找到所有关键点。

以上的所有分析,讲述的”我是谁“ 是从”我从何而来“的角度,那么”我将向何处去“?

“我从何而来”到 “我将向何去”

关于“我将向何去”,我们可以换成以下这些问题:

  • 我想要什么?
  •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 我的理想是什么?
  •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想要做什么?
  • ……

如果你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知道了你将向何去,接下来你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的问题,不过“彼岸在哪”远比“如何到达彼岸”重要

如果你不清楚上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你接下来人生中的重大课题,当然,我给不了你答案,你的答案只有你自己去寻找才能找到。我这里想强调的是:

答案不会自己来找你!

答案不会自己来找你!!

答案不会自己来找你!!!

你必须要主动付出行动,付出努力去探索才可能会找到。具体来说:

  • 你可能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你真正喜欢什么专业并不知道
  • 你可能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你真正想做什么工作并不知道
  • ……

那么,不要因为现在的不喜欢而拒绝学习、工作,你应该努力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找到你想要什么;另外,多读点书,多跟有思想的人交流会很大程度上启发你,帮助你找到你想要什么

总结

又写了4000多字,这里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找到”我是谁“的方法

  • 第一部分,我主要介绍了下【What】关于”我是谁“

    • 我先探讨了下“人是什么”

      • 从表象上回答“人是什么”:人是他自己思考行为模式(算法)的集合
      • 从本质上回答“人是什么”:人是记忆的产物(这里的记忆是广义的记忆,包括了基因)
  • 第二部分,我主要介绍了下【How】如何寻找”我是谁“

    • 从两方面入手

      • 解构基因:从人性这个基础上去思考

      • 解构记忆:

        • 成长环境、教育经历
        • 影响思考行为模式的关键节点
    • 以上是从“我从何而来”的角度探究“我是谁”,那么“我将向何去”

      • 这里我强调了2个观点,

        1. 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它不会主动来找你
        2.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就先专注把当前的事情做好,这个过程可能也会摸索出答案。

感谢阅读
Endi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