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早,我们挤进北上广深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打开得到APP聆听大师的商业心得;在机场的候机大厅打开kindle,阅读昨天夜里尚未读完的穷查理宝典;或者在飘香的咖啡迷漫的书房,研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管身处哪里,永远有那么一群想要更深度地感知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要更准确的掌握世界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底层思维,破解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的各种困惑,让自己的肉体和心灵得到更多的自由。
感知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自己积累的认知,采取实质上的行动,通过行动产生的结果,验证自己认知推导的预期是否合理和准确是一种方法。基本上史前人类或者极少部分的现代人会采取这种方式,史前人类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是不得已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而现代人类会采取这种方式的,要么就是神级人物,因为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提供答案,必须自己采取必要的行动,要么就是存在学习障碍的群体,不相信任何通过借鉴他人经验可以判断性多结果的人类。
观察和总结他人行为,破解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困惑,进而导致最终选择是第二种方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只是时间、地域、学科范围受到诸多限制。
阅读书籍,应该只有阅读,是一种更高效率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所有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牛人的通过文字对话,探讨人性心理、商业逻辑、历史演变、未来趋势。通过牛人的认知势能向低洼地带的流动,引导我们自身势能的聚集和提升。
我们阅读一本书,是将牛人对世界清晰、准确、有效地认知转换为我们的内在认知,结构化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以前、现在或者将来,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这么一个人,学习特别认真,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成为ta的笔记,自修的时候总是最后一个回寝室,任何时候都像在对着书本冥思苦想,刻苦而用功,但是每次考试排名,ta总是在后面。不管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多少弊端,应试教育有多严重,花样有繁杂,ta的读书方法一定是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么用功、努力,却见不到一点效果。说明方法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我们不要以为这样的读书、学习仅仅是个例,不,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无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以至于效率低下,一直无法突破。
世界上99%的书籍并无太多价值。
中国2016年的图书出版量近10万种,每一年的出版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能阅读全部。那么我们如何来选择阅读的书籍。其实先贤早就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认知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就是说特别牛的人和特别傻的人都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出于一般的认知区间。根据这个法则,每年10万种书中,值得阅读的就不会很多。而且现在知识服务商很多,通过他们提供的付费服务,还可以过滤掉一大批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在集聚的精品书籍中,集中时间和精力。所有人类的经典书籍,都应该是在阐述普世的智慧和人类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关系。当我们学习到底层的逻辑架构,则打通构建在此基础上的技巧和方法就有了更好的途径。特别是好的书籍,要反复读,慢慢读,这个时候的慢,是为了以后应用的快。
读书要提取一本书的核心价值,并把它存放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
每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认知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规定应该如何阅读。每一个认知,都在大脑中先存放在一个角落,最初是一个孤岛。只有当我们不断学习、阅读,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习得越来越多的底层认知体系,并不断放入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中,某一天,这个习得的认知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会生长出神经触角,连接入我们的认知结构体系中,这个时候,这个认知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人生装备又升级了。
认知触发行动,才是认知升级的最终奥义。
认知仅仅是认知,知道这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却是更多人的无奈感慨。没有触发行动的认知,对我们其实都没有意义,当然,行动不一定会达成预定的目标,但是不行动,永远没有可能达到目标。这个也是基本的底层认知模式之一。我们所有习得的认知,只是为了在行动上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和可能性,同时通过行动获得的反馈,不断检验我们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不断修正,正向提高目标达成的概率。所以,行动是认知升级的最终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