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年的疫情年,看了挺多别人的文章,也读了挺多本著名作家的小说和工具类的书。每次看完总觉得收获挺多,文章or书中的论述也还记得,但往往2-3月后就只剩一个大体的印象,半年以后,什么也不剩下,十分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近一段时间,想写文的冲动十分强烈,于是找回了早已被系统自动注销的公众号,以后作为一个私人的朋友圈,笔记本来使用,努力输出自己观点,分享新学到的知识,即利于自己回顾夯实新知识,也利于朋友圈的朋友们新动态的相互了解。
最近几年互联网似乎在悄悄的改变,以前的那个乐于分享的互联网氛围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小圈子。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一方面,奶头乐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以抖快两个平台为主,其他视频网站为辅,搞怪,猎奇,甚至病态的视频,毫无意义的几个身体动作配上音乐就是一个短视频。看这种视频除了killtime,没别的意义。另一面,只是分享类的视频也不是很多,现存比较好的视频网站只剩下Bilibili,而曾经的优酷,腾讯等网站陷入版权之争的内耗中,陷入对突然出现的抖音快手短视频的恐慌中,不知道该向哪方面突破,最终,优酷选择了侧重版权投资,而腾讯视频靠着掌握着众多用户的优势,选择侧重短视频,建立了微视平台,进入与抖音快手厮杀的战场中。而抖音母公司字节却建立西瓜视频抄了优酷腾讯的老家基本盘,开始做知识分享视频,日常vlog等类型的新平台。最终结果,优酷腾讯爱奇艺只剩下网站自制节目和独家or共享版权,而知识分享去了bilibili和西瓜视频。
又跑题两万里了,接着讲回知识分享。诚然最近4-5年国内跟世界其他国家接轨,开始重视起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很值得肯定,重视知识产权,才能让创作者有更大的动力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借着这个东风,知识收费兴起,但知识是包装过的伪知识,是披着知识外衣的奶头乐or格林通话故事而已。好些前些年分享的平台都已经落寞,比如专业做音乐mv的网站音悦台,以前内容十分丰富,而如今网站mv内容早已不再更新。实在令人唏嘘。
接下来,号上准备写一些历史,经济相关的文,偶尔写篇读书笔记,影视观后感。历史就是个圈,当今发生的事,历史上皆发生过。变得只是表演的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科技水平不同,相同的是人性总是不变的,中国近代作家中,对人性剖析透彻的,男性作家是鲁迅,女性作家是张爱玲,以后会多读读他们的书,看过的再回味。读史,就是看看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结果又是如何?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自处。读经济,自己也算是行内人,记得看过一句话【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仔细研究其深厚的背景,往往是其经济实现了繁荣or出现了问题】,所以,不懂经济,看不懂事情的内在原因。经济思维,是了解事物剖析历史事件,当前政策的手术刀。
厚积薄发,还需厚积,但是也要时不时簿发一下,总之,要开始输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