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小丑这部电影,不如来说说因为小丑这部电影,那些讲述电影的人是怎么讲述这部电影的。每当我看到网上一坏一好的影像标的时候,渐渐的,我作为一个观众,一个被他们所影响的人,开始对下一部电影抱有这种一好一坏的期待了,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期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每一部近来看到的电影都是这种双标的方式在向他的观众陈述,这里是不是有着某些特定的逻辑,威尼斯获奖让小丑有了更多的可以陈述的空间,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点,这种关注点的背后就是你要挖掘出电影的或好或坏的东西,以此博取点击率,这是这些电影陈述者在真正做的,他们根本不关心电影,他们只在乎这部电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表达影射了多少自己的政治期待?依照当下讥讽一下时代?这些都将是他们可以发挥的点,二这也是观众所喜爱的,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喜欢这种陈述方式的观众,这种方式也会很快消失。
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评论开始变的这么重要了,以前,观众对电影的评论很简单,好看或不好看或不大好看,哪部哪部片更好看一点,无外乎其内,这是一种在线下的讲述方式,而今更多的观众通过文字陈述通过图片通过简介来了解一部电影,那种在线下口口相传的讲述方式变得很少了,正因此,那些有更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对电影了解更深的观众便取得了话语权,甚至影响了这部或那部电影的受关注度。但是,当这些电影被有着一定理解的陈述者在为了博取更高的关注度而努力的时候,有些事情发生了,一好一坏,双标,热点,你必须去看然后才能发现是否如其所说,这是一个你没法分辨的局,你得去参与你才能辨清,这成了现在电影的宣传方式,你可以说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种理解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解释,这种为观注度博弈的游戏让看电影这个事情焕发了活力,让观众有种好奇有种期待。同时电影变成一种吸引观注的工具。
权威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威尼斯是个权威,借助威尼斯借助小丑,为自己的陈述附议,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流量,每个平台都有其合适的逻辑,每个平台都有其观者的痛点,这些陈述者依据规律以小丑这部电影为载体,为自己博取更多的注意力。当观众的注意力被其左右的时候,这些平台这些讲述者便成了权威,影史上有名的巴赞,德勒兹,他们都是被广为传颂的陈述者,但他们足够可观了吗?我想道理在每个时代都一样。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为电影担心了,当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一部电影,我会为其陈述者而担忧,我会思考我是不是一个客观的陈述者,当我还没有看过很多电影的时候,我非常容易受到那些权威的影响,以至于我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没错是这样的。随着观影量慢慢的积累,我发现以前他们所说的电影,并没有那么好,之前我听到的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在夸赞这部电影,而现在当我有一定鉴赏能力后,我知道一部电影能够给知晓能够被传颂,并非只是因为电影质量好,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陈述者,陈述者通过阐述电影来获得其他人的注意,这种注意力是讲述者追求的,甚至所有的讲述者都在追求这些东西,所以当一部电影被谈起,我知道这是一部对讲述者来说有益的电影,他在电影中找到了观众,找到了他自己的观众。但是该如何“讲述‘那些我们不常提及的电影呢,该如何发现他们呢,在这里讲述电影的人变成了在黑暗中的领路人,观众就是那个抹黑前行的人,他不知道讲述者会把他引去哪里,但他相信讲述者,而这种相信,并非那么靠谱,在经历多少次的这种不靠谱的相信之后才能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呢,还是试着像这些讲述者一样,为这部电影在添一种讲述方式,谁又说的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