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一个勺子》和最近影院上映的电影《一个勺子》 没有关系,读者们不要误会,这本书是一位新疆本土作家的散文集。我一直觉得,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外在,旅游或许就可以实现;而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内在与灵魂,阅读这个地方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最快最深入的方式。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今年计划读一些本土作家作品,这是第二本。
没想到自己只三五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总以为自己比较忙,抱着有空就看没空就算了的心态并不敢定下诸如“我要X天看完这本书”此类的豪情壮志,不成想,这本书实在是引起了很多共鸣,对我有一种类似悬疑美剧的吸引力。
作者杨奋的作品之前也只看过和这本书同名的一篇散文,当时觉得他写自己的父亲角度很独特,他在文中一直称自己的父亲“老杨”,称自己的哥哥“老杨的儿子”,所以读的过程中还以为他是一个旁观者,到文末揭开他和“老杨”的关系,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
这种手法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其他文章也有使用,譬如《达吾然》这篇,再譬如《爱抽烟的加库》这篇,直到文末,才出现重点信息,达吾然是一个盲人,加库是动物园的一只猩猩。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近两年在乌鲁木齐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儿童公园旁的"扎巴依的春天"酒吧为什么歇业了?库尔勒老人为老伴买钻戒是咋会事儿?那个曾经在新疆人圈子里疯转的“用海埋寺的力量去拼搏,把爱来白来的悲伤忘却,骚情或者不求行都已经不重要,儿子娃娃的人生总会面对各种卖钩子的讥笑”这个段子出自谁的手是写给谁的?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原来这样啊……”。杨奋还真是新疆的风云人物。
佩服作者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关怀。地下通道里的流浪歌手,我路过那里,从不会多看一眼,匆匆赶路而去,杨奋可以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五毛钱一趟从黑甲山(或者是别的什么山)载客的维吾尔族三轮车小伙子,或许我并不会多看他一眼,多想几个类似“他一天能挣多少钱?能养活家人吗?”这样的问题;动物园里的猩猩,对我而言只是一只猩猩而已,杨奋却写出了对它像对待朋友一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不同之处,我是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是一个下了班只顾低头回家想着抱抱宝宝的新手妈妈,是一个上班时间忙得焦头烂额无暇思考的小公务员,而他,是一个自由的灵魂,可以抬头看看天,可以低头看看脚下的屎壳郎。
他写自己的发小,写自己追过的女孩,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写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性情,率真耿直,自我嘲讽间带着些许无奈与迷茫,虽然也为生存而奋斗,可是并不被物质绑架生活。忙碌喧嚣的生活中,一点文学气息(或者说文艺范儿)是我们心灵的软化剂,帮我我们软化了铁石心肠,拆除了铜墙铁壁,开始些许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正如简书的那句口号“找回文字的力量”,杨奋的文字也赐予了我力量。
PS:他让我想起了遗忘了很久的玩伴——羊臂石,今年要收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