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血的中医认知
贫血在中医中属于 “虚劳” 范畴,多与气血亏虚有关。
中医角度里的 “贫血”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 “血虚”、“阴虚” 诸疾。一般可将贫血划入 “血虚” 或 “虚劳亡血” 的范畴,而 “虚劳” 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源头在于肾,…… 精气充足,百脉和畅”。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脾胃)吸收饮食物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转化为精、津液,一部分贮于肾中,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转化为血,以荣养五脏六腑。肾中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之精气,吸收命火之蒸腾,转化为髓。髓得下焦火热之激,分化为髓之精液,精液再为命火的宣蒸转化为血,输之于机体。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命火温照。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
血虚之形成不外乎内外因素。外邪六淫与温热侵入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 “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 不谋而合。在内因上,或为七情失节,或为饮食失宜,或为失血而成,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后房劳过甚,或为妊娠失调,而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可见在内因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说的 “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失血而成贫血” 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 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气血失和,就会致病。《内经》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缓解贫血的途径
(一)药物调理
中医在缓解贫血方面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十全大补丸由党参、白术、茯苓等组成,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两虚等病症的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此药中的多种成分共同作用,能温补气血,改善因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等症状。同时,对于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上常用补血汤,其中一些中药有补血补气作用,与现代医学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思路不谋而合。具体用药应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二)食物调理
在食物调理方面,大枣有健脾益胃补血作用,可做成点心、枣糕或枣泥,小朋友也爱吃。阿胶煮大枣可以人为补充血的含量。当归、核桃、花生也有很好的补血作用。此外,炖阿胶红枣粥、党参红枣粥等食补方法,结合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猪肝、瘦肉等,能有效缓解贫血症状。
(三)方剂调理
气血亏虚型,用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可益气养血,健脾养肝。其中当归补血汤由黄芪和当归以 5:1 比例组成,多用于治疗长期工作引起的心慌、乏力。
脾胃虚弱型,用香砂养胃丸合当归补血汤,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贫血症状。
脾肾阳虚型,用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可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以温补脾肾之阳气,促进气血生成。
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四物汤,二至丸加减,能滋养肝肾,养血清热。针对肝肾阴虚的情况,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缓解贫血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贫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中医在缓解贫血方面有多种方法,但患者在进行调理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贫血患者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治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贫血情况可能不同,其病因和体质也存在差异,专业的医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自行用药或进行食物调理可能存在风险,比如药物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食物的搭配不合理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贫血症状,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