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懂点管理系列 -02
更好的阅读体验,请关注公众号/知乎:爱思考的萌爸
案例描述
上回,我们讲到项目经理小明新进一家公司,遇到了团队频繁变动的问题。公司随后也正视了这些问题,对团队进行了固定的分组,团队合作效率大大提升!
有一天,产品总监小吴突然提出:“我们的产品迭代越来越快,现在每天从早到晚开会,没有时间写PRD。
原型图所见即所得,多清楚,我们合作这么久了,大家对产品的功能也都挺熟悉的,以后我们产品团队就不写PRD了,多花些时间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吧!”
测试团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你们确定?产品的后台逻辑你能用原型图画清楚吗?与其他系统对接的逻辑也写在原型图上?”
一个研发同学补充道:“我之前那家公司,呆了快3年,他们就不写PRD的。但是,到后来,新的产品经理进来,都是我帮着把代码翻译回需求给他培训的,你们确定不写PRD了?”
小吴回复道:“现在互联网公司讲究的是效率,看原型图就够了,直接点!”
于是,团队为了这个问题吵了起来,问题抛到了小明这里。如果你是小明,该怎么处理呢?
经济学思维看案例
我们先来看下今天的主角——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来自法国经济学巴斯夏写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文中分析了一些常见的谬论,巴斯夏提出“破窗”,正是要打破这些谬论。我们来看下这个故事:
“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他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
当时边上的围观者,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说:“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吃瓜群众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玻璃破了,能给玻璃工带去生意,玻璃工再从材料商那里进货,资金运转了起来,店主家的孩子打破的玻璃,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打破玻璃还能创造GDP?)
巴斯夏指出,吃瓜群众不加思索得出的这个结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假设店主修复玻璃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把这6法郎用在别的事情上。比如给自己买一双皮鞋,给自己的书架添上一本新书。
另外,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书店老板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收入。
最后,如果窗口没有破,店主本来既可以拥有窗口,也可以享受新鞋或新书。
这些,都是我们看不到的。大家会说,这个谬论我一眼就看出来了,那把这个简单的问题扩展到其他复杂的领域呢?
巴斯夏又举了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比如国家的公共工程,
看得见的:
● 公共工程为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 工程建完后为人民群众获得了方便。
看不见的:
● 国家征集工程预算的过程,需要组织人力、需要纳税人出钱。
● 修了路就不能干别的事情,别的行业的人可能失业。
● 如果工程本身很少人用,那么会是一种浪费。
这个例子,是不是联系到了我们曾经的X万亿?
当在更广泛的领域出现更复杂的问题时,我们还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决策吗?
巴斯夏想告诉我们,每一个行为、每一种习惯、每一项法律法规,往往都会导致超出我们预想的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中,有些是随着改变立即出现让我们当时就能看到的,而有些后果则需要过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拉长点,考虑长远的利益和看不见的利益,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项目管理随想
理解了“破窗理论”,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小明同学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吧。
产品团队不写PRD,或者PRD没仔细写,
看得见的是:
● 产品经理节省了很多时间,可以去做更重要事情,花更多时间分析市场、分析竞品。
看不见的是:
● 原型图没有办法完整描述业务逻辑,可能会漏掉某些功能没有实现,以后再来补充更花时间。
● 原型图没讲清楚的地方,研发和测试同学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问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花额外的时间解答。
● 以后新人入职,产品逻辑没有地方有完整的描述,得花额外的时间去讲。
曾经萌爸就见到一位产品经理,一开始的PRD没好好写,每次更新了也没通知到全员,导致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PRD不是最新的,每次有疑问都直接问那位产品经理,后来产品经理感慨道:“有这时间答疑,当初我就应该把PRD写写好!”
这里补充下,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产品经理就一定要写PRD或可以不用写PRD,而是说要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来做决策。
PRD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最主要是让团队其他角色理解产品经理的意图,如果研发和测试团队觉得看原型也能理解得很好,那是可以不写PRD的。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文档我收到了,可是现在没空看、没空提意见啊,等过两天开会再和大家一起看吧~"
你可能看得见:
● 我现在可以把时间用在处理重要的事情
你可能看不见:
● 在开会时,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文档里面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 在开会时,提出了的问题,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给文档的作者去思考怎么解决。
●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在会议上解决,可能需要再开一次会,团队的时间就这么浪费了。
● 有些问题可能等到你会后再想起来,已经错过了与团队一起讨论的最好时机。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其他场合:
“这个功能先按简单做了再说,考虑那么复杂干嘛?以后的功能后面再讨论~”
“现在这家公司的领导对我挺好的,给了我不少机会,行业也是我喜欢的,但是另一家公司说多给我10%的薪水,我应该去吗?”
“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好,机器都替代了人类的工作,是不是失业率要大大增加了?”
面对这些场景,只有从看不见的地方多想想,站在未来的角度多些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就是“破窗理论”,你学会了吗?
--END--
以上案例由真实故事改编,如有雷同,不胜荣幸!公众号/知乎:爱思考的萌爸(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