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一〇一】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乐府解题》云:“《毛诗》之‘兮’,《楚词》之‘些’,曹操所不喜。”余颇以操为知音。盖诗有关咏叹者,不得不用虚字,以伸长其音。若直叙铺陈,一用虚字,便成敷衍。近有作七古者,排比未终,无端忽插“兮”字,以致调软气松,全无音节。
《乐府解题》,实为《乐府古题要解》,音乐著作。唐·吴兢撰。分上下二卷。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卷末附载“建除体”及“字谜”等都与乐府无关。今有明代毛晋汲古阁据元刻所刊《学津讨原》本。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征引吴兢对乐府古题的诠释,内容全同于今传本《乐府古题要解》,却都标明是录自《乐府解题》。《乐府古题要解》书前有小序,说明了作者撰述此书的目的,是要扫除乐府诗创作中“不睹于本章,便断题取义”的积弊,为后人“取正”提供依据。书中罗列汉魏六朝乐府古题一百余个,分别阐发其最初的主旨、涵义,有的还引录古词,考证本事,叙述流变,内容较为详实。
毛诗,音máo shī,即今本《诗经》。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萇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称。《毛诗》在西汉未立学官,属经古文学派。东汉时著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皆治《毛诗》。郑玄作《毛诗传笺》。魏晋以后,今文齐、鲁、韩三家《诗》渐散亡或无传者,唯《毛诗》独盛。至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于《诗》取毛传与郑笺,乃更为后世所宗尚。至宋,始有人怀疑出于子夏说为伪托。清儒治《毛诗》者颇多,以陈奂《诗毛氏传疏》为精确详备。
《楚辞》,音chǔ c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魏王,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是太尉曹嵩之子。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建安二十年(215),取汉中,次年(216)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后世评论之多,分歧之大,世所罕见。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
七古,音qī gǔ,七言古体诗的简称。七古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每篇句数不拘,每句七字。但实际上,并非说七古就是纯七言的古诗,事实上,杂古也归为七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篇无一句七言,但却归入七古。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
排比,音pái bǐ,一种修辞方法。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