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天子,他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善于笼络人心。当初要利用这般英豪时,刘邦慷慨得没边:要钱粮给钱粮,要地盘给地盘,高官厚禄敞开供应。当初他毫不犹豫地慷慨封赏了七大异姓王,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藏荼,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韩王信以及长沙王吴芮。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刘邦数次败给项羽,大将韩信则刚刚收复了齐地,遣使到刘邦营中以方便管理为由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即暂署齐王),应该是韩信觉得自己功高盖世该当王了,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觊觎这种“万乘之位”,而且是找人要官脸皮上有些挂不住,于是拐弯抹角地提出要求。
刘邦此时正要仰仗韩信出力,虽然心里不喜,但面上痛痛快快地答道:“韩信这小子当年钻人裤裆,没想到现在做了大将军还是这么没出息。要当齐王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当即派张良前往韩信军中郑重其事地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自然大喜过望,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
顺便说一下,西汉初年一下出了两个同名同姓的韩信,且都当上了王。楚王韩信出身卑微,曾靠漂母救助活下来,而韩王信是贵族出身——他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宗室后代,韩宣王的孙子,后世为了区分这两人就分别称呼他们为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
无赖出身的刘邦从来就不是一个信义之人,当初打天下时他为网罗天下豪杰为他卖命爽快地大封诸侯王,得天下后马上变脸,杀白马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跟无赖谈什么道义呢?
刘邦为了守护他的家天下,开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枪打出头鸟,这些人中最厉害的当然是“国士无双”、被后世称为“兵仙”、“战神”的楚王韩信了。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齐王、楚王,王侯将相他一人全部当过一轮,“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刘邦首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不久以“谋反”罪名指使吕后诱杀韩信于长乐宫。
韩王信被逼叛逃匈奴,后死于汉匈交战。赵王张耳死得早,刘邦来不及收拾他;但是等张耳儿子——驸马张敖(鲁元公主丈夫)继任赵王后,刘邦还是找个借口把这个女婿贬为宣平侯。梁王彭越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杀,并且把他的肢体被剁成肉酱分送各路异姓王食用,以示惩戒和威慑。
当彭越的尸身肉酱被送给淮南王英布吃时,他看来只得起兵造反,兵败后被大舅子吴臣诱杀于农舍;前燕王臧荼因被疑而起兵造反,刘邦亲兵讨平枭首,后任燕王卢绾实际是刘邦的发小,最后也被逼反叛,客死匈奴。 其中韩信、英布、彭越人称“汉初三大名将”,刘邦最为疑忌、痛恨,不仅本人受死,还被夷灭三族,然后收回这些封地一股脑儿分给自己人九个刘氏子孙。
帮刘邦打下天下的这些异姓王,大多是楚汉相争时带兵投靠过来的项羽旧将,他们有自己的军队、领地和相对独立的权力基础,始终与刘邦存在“信任危机”。以韩信为例,他当初在刘邦最危难、最需要他的时候提出要封“齐王”,这种近乎要挟的举动不能不让刘邦疑忌。所以刚刚消灭项羽,刘邦就把韩信的兵权收走,从齐王改封楚王,这些曾经支持项羽的楚国人能和韩信一条心吗?
所以刘邦觉得大局已定时,剪除这些异姓王也是理所当然的。他分封的七大异姓王中,随后7年后内他铲除了6个,唯独有长沙王吴芮得以保全,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吴芮据说是吴王夫差的后人,秦朝末年,年方20岁的吴芮已是百越部落领袖,他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跟随项羽作战,以军功获封衡山王。后来他在张良的劝说下归降汉王拥戴刘邦为帝,被封长沙王。
相对其他六个异性王,吴芮算是军功最不显赫的一个,他的家世、教育、以往阅历凸显出其长处更在于治民,这个或许天然地减少了皇帝的疑忌。不知道是他天然睿智、厚道,还是他在与“国师”张良的密切交往中“开了窍”,他谦恭谨慎,行事低调,并且知所进退。
比如在刘邦率兵剪除其他异姓王的时候,吴苪主动把自己麾下精兵分了一半给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此后他还将军队遣散,只留下几千人做护卫和维持地方基本的治安,本来兵权薄弱的他,这么做实际上是自剪羽翼的韬光养晦之举,如此明智而知趣,自然获得了刘邦不少的好感!
另外,吴芮做事从不张扬,他经常给朝廷建议,削减自己的领地,把大部分封地划给刘邦的子女。即便这样,生性多疑的刘邦也未必完全放心!有一次,刘邦召见吴芮闲聊:“自古就有吴国,我打算重建吴国并分封你为吴王,如何?”机敏的吴芮赶紧说:“这个吴王还是由您的侄子刘濞(刘邦兄长刘仲之长子)担任为好!”
吴芮还安排自己的第五子吴元带大部份家眷回自己地处僻远的老家浮梁瑶里(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生活,进一步向刘邦表明了隐退之心!自此,刘邦算是打消了对他的怀疑。这些让皇帝大为受用和放心的举动,使刘邦认定其识时务,没有野心,赞赏不已!甚至刘邦有一次在朝堂上公开宣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长沙王吴芮是个忠臣,可以写进法条里去!)
刘邦之所以不剪除长沙王还与其特殊的领地和民情有关。当时吴芮所辖区域是百越之地,地处偏远,老百姓民智未开化,长沙及其周边人口比较少,区域经济落后,他的领地还与当时的南越王赵佗的领地接壤。当时的南越武王——赵佗并不臣服汉朝。
当初,赵佗就既不参与反秦,也不参与楚汉之争,而是作为一方独立诸侯,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刘邦留下吴芮,一方面可以屏蔽赵佗的袭扰,另外也不会使长沙王吴苪治下那部分吴越人倒向了赵佗而与虎添翼,所以保持现状是很好的选择。
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往往对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所谓“羁縻”制度:“羁”,牛、马络头也;“縻”,牛靷(牛鼻绳)也。羁縻就是既牵制又联系之意,藉以形容天子与边疆四夷之关系。通俗地说,“羁”就是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所谓“大棒”;另一方面用“縻”,即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也就是“胡萝卜”,后来的“土司”制度、民族自治制度都演化于此。
如果刘邦铲除掉了吴芮,那么,势必就会使长江以南的越人最终全部倒向了赵佗。如果那样的话,就会给大汉朝再树立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对手。当时王赵佗割据岭南,是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在自己国内是以皇帝而自居的。他曾经对刘邦的使臣陆贾说道:只不过我是在岭南称王,假如有机会在中原逐鹿的话,我未必会输给刘邦。
建国之初的大汉需要稳定、休养生息,对付北方的匈奴已是捉襟见肘,已无余力对付南越王赵佗,更没有可能去夺取岭南。而赵佗呢,也对汉朝充满敌意和防备。
最后双方妥协,赵佗和刘邦之间,建立起了名义上的君臣关系。赵佗向刘邦称臣,刘邦封赵佗为南越王。事实上,赵佗完全是独立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长沙国就起到了南越国和汉朝中央之间的一个重要缓冲,这才是刘邦没有取消长沙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芮在他的领地以德政稳定人心,真心为百姓谋利,占领百越后,开始宣传重民的思想。受到当地当地的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如此一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吳氏与南越人的亲密关系维持边防,抵挡南面的赵佗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吴芮因病早早去世,最终去了刘邦的一块心病,这个叫自然消亡!
吴芮去世于公元前201年,他生前的举动,已经让汉朝中央认为长沙国是值得信任的,因此长沙国也就完好地存在着。吴芮对子孙的教育也不放松,秉持家教,不骄不躁,恭敬待奉朝廷,比如在英布谋反的过程中,第二代长沙王坚决地站到了刘邦一边。长沙王吴臣(吴芮长子)派人引诱兵败的姐夫英布来到长沙国之后,就派人将英布杀掉,将英布的首级送给刘邦。吴臣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
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后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传国五世,延国祚60余年。汉景帝后元七年,最后的长沙王吳著亡,因无子嗣而除国,吴芮及其子孙可谓善始善终!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仅剩7天)简书钻不等人—增钻最优惠渠道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