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不容忽视

今天读了一篇关于班级劳动教育的文章,文章的作者葛老师从4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儿童劳动技能,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儿童在劳动中自然生长,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岗位制”竞聘:让儿童在自由劳动中生长

    葛老师把班级里所有的劳动任务全部细分到每个学生身上,擦黑、清理讲台的桌面、扫地、拖地、擦窗户、倒垃圾包干区卫生……甚至还有孩子专门负责电灯的开关,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每个孩子的劳动岗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结束孩子们有一次申请调换劳动岗位的机会。把劳动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就是希望儿童能在自由劳动的氛围中身心和谐发展。

二、“主题式体验”:让劳动教育在课堂中绽放

    日常的常规管理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但是要想达成对劳动观念的高度认同,还是离不开课堂的升华引领。课程育人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也应该包括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葛老师也经常开有关爱惜粮食的主题班会,有关劳动的主题班会,甚至为了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去洗脏兮兮的红领巾,来活跃一下班级的氛围。

三、“劳力上劳心”:在集体劳动中体验成就感

    陶行知提出:教育者要教儿童“在劳力上劳心”,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葛老师带着孩子们利用课余的时间找了一片荒地,松土播种,施肥,浇水,让孩子们每天在菜园里找到新的惊喜。

四、“趣味性互动”:在家庭生活中达成劳动共识

    要想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家校的一致性,不能校内校外两张皮。我们不能培养出在老师面前抢着劳动,回到家里以后却是“懒得连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双面人。

    葛老师利用家长会反复跟家长们沟通。让家长拍照上传孩子在家劳动的照片,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劳动的心得体验的画面。

    看完葛老师写的这篇文章,觉得自己在班级里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确实有所欠缺,仅仅是安排班级里各项工作有人做,却没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去把它当作一份快乐有意义的事去做。现“双减政策”下,作为老师更应该引导孩子们在家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替家长分担,增进家长与孩子们的感情。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在真实的劳动中自然地生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