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前面这一大段文,就是回答‘云何应住’这段文的。那么现在下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回答前面‘云何降伏其心’,回答这个问题。
也可以这么讲,前面是愿, 前面的是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这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愿。
那现在这个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修行六波罗蜜了,是行。由愿而行,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他就由菩提心的推动去行菩萨道,救护众生去了,所以是行。
后面那一段‘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那是果。所以这三段文就是,愿、行,果。愿、行、果,实在来说什么叫做金刚般若?这就是金刚般若,是这样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而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所以能大慈悲救护众生。
你不能只发愿,只有愿不行,你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实际上要去救护众生,那么救护众生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做呢?就是修行六波罗蜜。第一个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怎么样做法呢?
‘复次,须菩提’,佛又招呼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该这样去布施。前面说过,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就是菩萨了。他修布施的时候,他对于布施这件事不执着。你不要执着,用这个无执著来降伏有执着的心,是这样的意思,来回答‘降伏其心’。
执著这件事,昨天曾经说过一点,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我们的心里的活动,思想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相貌,一般来说很明显的,很显著的,不是贪就是瞋,再不然就是愚痴。很显著的烦恼。
这个执着是微细的烦恼,就是在显著的烦恼的后边,有最微细的烦恼。如果是你不静坐修止观,你微细的烦恼还不能察觉,还不知道。我若动了贪心,哎呀,我有烦恼了,我动了嗔心,我才知道有烦恼。实在在贪、嗔之前还有执着,那个我们不觉知,我们不知道,那个烦恼,我们还不知道。而现在佛告诉我们要降伏烦恼,要把那个烦恼降伏,那么贪、嗔自然降伏了,是这么回事,把微细的烦恼把它消除了,自然不贪也不嗔了,也没有贪、嗔、痴了。如果说我们只是把贪心、嗔心除了,那个微细的烦恼还在,那是暂时的,你总得有一天还是要贪、还是要嗔的,还会有这样的问题。
若是把微细的烦恼消灭了,永久也不会有贪心、有嗔心的问题。所以断烦恼,要断微细的烦恼,应该这样做。所以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佛说法就会说到那个重要的部分去。如果你只是说不要贪不要嗔,没用,这无效。
‘菩萨于法’。这个‘法’字,就是下面那个‘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法,就是我们一般的因缘所生的虚妄境界,不是说佛法的法。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应无所住,你的心不要对法有所执着,这个住也就是爱著的意思,爱著执著的意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应该执着你去修行布施的这件事,也不执著救护众生的这件事。
我曾经说过这件事,说这个烦恼的粗细的问题。譬如说是我喜欢吃饺子,别人在说这饺子包的好,这个馅儿调的好,皮也擀得好,或者是蒸饺,或者是煮饺,就这么在谈的时候,我就流口水了。但是我自己反省我自己,还不是明显的要吃饺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执著心是很微细的,我若是明显的要吃饺子,那就是贪心出来了。在贪心之前呢?实在就是微细的贪,这个执着就是微细的贪。
人家要是毁谤我,我还不是明显的愤怒,但是心里面有一点不高兴,那时候是比较微细。实在就是明白点说,就是我们自己平常不觉知微细的烦恼。现在这个地方说,无所住,就是你不要有微细的执着,微细的执着不要有。
那当然怎么样的办法可以没有微细的烦恼呢?就是要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这微细的烦恼不存在了。当然观一切法空,如果你没得禅定的时候,我思惟身体是空的,思惟色、声、香、味、触、法是空的,你照样还是要起烦恼,不行的。若是你得了禅定,在禅定里面思惟一切法空,那就容易有作用,这个力量就大,力量就强大起来,就能断烦恼,断烦恼你就是圣人了。(二十四、2018.1.29)